近日,福建省农科院邀请专家团队,到漳州市平和县五寨乡前岭村,对福建省农田建设与土壤肥料技术总站组织实施的,开展柑橘果园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项目首次现场验收。实地测产数据表明,有机肥+配方施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自然生草(绿肥)+配方施肥三种技术模式,分别实现蜜柚增产15.8%、25.09%、12.97%,土壤有机质增加6.5%、15.8%、11.0%。
自上世纪90年代种柚开始,20余年间,平和县蜜柚种植规模实现了从3万亩到70万亩的增长。如今,全县蜜柚年产量超过120万吨,占全国近四分之一,农民80%的收入来自?溪蜜柚和蜜柚的相关产业。与之相伴生的,是化肥的大量使用。2017年,平和化肥使用量10.36万吨,在全省占比逼近9%。而这其中,相当比例属于过量与不合理施用。从官方到业者,都不止一次地表达了对土壤酸化、果品下降、农业面源污染的忧虑。
2017年,原农业部启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工作,先后在全国确定了150个示范县(市、区),试图通过试点带动,总结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并加以推广。平和县入选试点名单。
本期助村关注平和柚园关于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实践。
土壤养分失衡
对于去年那场波及全县的裂果之殇,平和人蔡振平依然心有余悸。
“由于季节性干旱,全县平均裂果率超过20%。” 蔡振平从事蜜柚产销13年,在五寨乡拥有近千亩种植基地,他认为,气候异常只是直接诱因,多年来不合理的施肥方式才是影响蜜柚产量与果品的元凶,“为了获得高产,农户不断加大复合肥用量,而又不注重测土配方均衡施肥,部分果农单株复合肥年用量高达10公斤。长此以往,土壤酸化板结,养分失衡,保水保湿性能降低,蜜柚在长时间干旱后突遇降水,便容易出现裂果”。
来自福建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的田间调查结果,印证了蔡振平的看法。早前,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清华所在的调查团队,在平和收集了120份样本,并从中分析2014?2015年期间当地施肥与土壤现状。
“全县约43.3%土壤pH在4.5以下,呈强酸性,影响养分吸收,同时,土壤养分失衡明显,具体表现为钙、镁元素供应不足,而磷元素富集。老叶叶片发脉间失绿,是缺镁最典型的症状。”李清华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84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平和93.4%的土壤pH值介于4.5至5.5之间,呈酸性。
土壤危机的背后,一方面是种植规模不断攀升,另一方面则是长期不合理的施肥方式。
“在平和,蜜柚年平均施肥4.93次,明显高于当前普遍认可的全年4次施肥。”李清华援引福建省农田建设与土壤肥料技术总站的数据说,2016年平和全县农用化肥使用量为11.38万吨,占据全省近10%比例。
高化肥使用量的另一面,是高流失率。
“采用挖沟深施者少之又少,大部分农户选择表层施肥方式,大量肥料因此流失。在他们看来,开挖沟渠的成本,要远高于肥料流失成本。为了获得高产,果农不得不继续广施肥料,不断推高化肥使用量。”李清华说,由于植株根系具有趋肥性,撒肥容易使根系浮在地表,不利于其向纵深生长,从而降低树体抗旱性与抗寒性。长期大量表施化肥,更易造成土壤板结、土壤酸化、保水保肥性下降、有机质不足等问题,影响植株根系呼吸与养分吸收。加之不注重配土侧方施肥,较少根据土壤养分结构设计施肥方案,钙、镁等中微量元素明显缺乏。
对于广大农户而言,土壤肥力下降,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是果品与产量下降。“在正常年份,不合理施肥带来的影响并不明显,但一遇到干旱等极端天气,便极易出现裂果等减产情况。”蔡振平的另一个身份是平和县?溪蜜柚协会会长,他说,最近十年,平和?溪蜜柚出现了木质化、酸而缺少风味等现象,对广大食客而言,最直接感受便是“好像没有那么好吃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优化施肥方式,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动化肥减量增效,显得更为迫切。2017年,原农业部在全国启动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方案,平和成为首批柑橘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之一。试点方案要求,在三年时间内达到化肥减量50%、有机肥增量50%的目标。
优化施肥方案
有机肥替代化肥,并不意味着100%替代。
“化肥含量高,肥效快,能迅速补充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有机肥养分全面、肥效持久,有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促进微生物活动。”福建省农田建设与土壤肥料技术总站推广研究员黄功标说,针对土壤养分结构,探索有机与无机的优化组合,进行技术模式推广复制,是当下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工作的关键所在。
作为示范县,平和广大柚园总结出了有机肥+配方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绿肥(自然生草)+配方肥三大技术模式。
“以有机肥+配方肥模式为例,我们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成果,鼓励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利用好本土有机肥资源,每株每年施用有机肥20公斤以上,开挖30至40厘米深沟埋施。”李清华表示,实地测产数据表明,新的施肥方案下,蜜柚产量实现了近16%的增幅。
绿肥与生草覆盖模式的应用推广,则是福建的亮点所在。
“每年冬天,在水资源条件适宜的果园,种植紫云英、苕子等绿肥,长成后刈割翻埋于土层之下,与配方肥相互配合,既能够保持水土,又能够培肥地力,提高果园的保肥能力;而在夏季,由于缺乏适宜推广的耐热、耐旱绿肥品种,则采用生草覆盖的方式代替,通过人工劈草,引导出生物量大、根系浅、养分足、不易与树体竞争的自然生草。” 福建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黄毅斌说,在三大模式中,绿肥(自然生草)+配方肥方案表现亮眼,实现增产12.97%,土壤有机质提升11.0%。
更重要的是,引入绿肥,能够有效降低用肥成本。“福建柑橘果园90%种植在山地丘陵上,由于商品有机肥体积大、用量多,而果园又山高路陡、交通不便,有机肥运输与机械开沟成本高昂。”李清华说,以紫云英为例,每亩柚园所需的种子与人工成本仅约130元,尤其适宜在南方山地果园推广。事实上,福建曾是绿肥大省,历史绿肥种植面积一度高达300万亩,之后才走向滑坡。如今,福建绿肥产业正处于复苏阶段,去年全省面积约100万亩。由福建省农科院选育的闽紫6号、闽紫7号两个绿肥新品种,每亩鲜草产量2000至3000公斤,压青肥田后的肥效相当于5~8公斤纯氮,是目前福建绿肥的当家品种。
为提升土壤改良效果,平和还在增施有机肥的同时,引入土壤调理剂。“我们与福建奥拓生物肥料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联合研发中心,利用牡蛎壳等养殖废弃物,联合研发土壤调理剂产品,通过调酸、降铅活性等作用,修复受损土壤。”李清华说。
打通推广“梗阻”
有机肥+配方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绿肥(自然生草)+配方肥、有机肥+土壤调理剂等技术模式,对化肥减量增效、土壤改善效果显着。来自平和县农业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县核心产区和知名品牌生产基地化肥用量较上年减少20%以上,辐射带动全县化肥使用量实现减少9%;有机肥用量提高20%以上,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提高5%以上。
对于果农而言,增产增收则是最直接的成效。
有感于传统施肥方式的弊端,蔡振平所在的福建天意红肉蜜柚开发有限公司于2016年开始增施有机肥。 “今年预计产量比去年同期增加30%,经过检测,果实糖度从9度提升到11.5度,每公斤收购价比普通柚子多了0.4元。”蔡振平说,去年,在全县平均裂果率超过20%的情况下,蔡振平家的红肉蜜柚实现了零裂果。
在市场自发调节下,福建有机肥应用卓有成效。最近,全省每年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100万亩以上,推广绿肥种植100万亩以上。目前,全省商品有机肥厂商数量突破160家。但即便如此,有机肥推广依然遭遇着不少“梗阻”,尤其在小农户群体中表现更甚。
“有机肥使用情况,在小农户与种植大户之间出现了两极分化,同时种植户年龄、文化层次也影响施肥水平。”李清华表示,由于种植面积小,小农户较少顾及环境与生态效应,改用有机肥的动力不大,且由于撒施方式更加省工省钱,他们较多采用多施及撒施方式来满足蜜柚的养分需求。
黄毅斌认为,除了观念因素,商品有机肥用量大、费工夫、成本高、品质参差不齐等客观因素,也限制了有机肥的推广应用。
“目前国家现行的有机肥料标准较为笼统。比如,在有机质含量方面,仅仅规定了45%的指标,不少商品有机肥厂商为了达到出厂标准,在生产中添加矿质碳和无机氮磷钾,而现行检测技术又不能分辨。”黄毅斌说,同时,由于市场成熟度不够,不少有机肥产品中残留着有害寄生虫数量、病源菌、杂草种子等,农民难以甄别,影响了购买使用有机肥的积极性,“完善有机肥行业标准,重构市场秩序,培育扶持本土有机肥厂商,刻不容缓”。
在福建农林大学国际镁营养研究所研究人员吴良泉看来,打通有机肥推广“梗阻”,更重要的是示范带动与商业模式的创新。
“我们在平和各乡镇,培育了6个示范村、58个示范户,并通过技术与资本下乡,为种植户提供全套技术解决方案,最终指向让果农生产出好果子、又能卖出好价钱。”吴良泉说,一方面,依托福建农林大学科技服务组织“科技小院”,为当地果农提供农资选购、科学施肥用药、栽培管理等一体化的服务方案,另一方面引入农业企业,合力打造生态蜜柚高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