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吕珂昕)“扶贫搬迁的村民都会搬到什么地方?他们的就业和生活将如何安置?”10月30日-31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以下简称“农经所”)、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主办的亚太地区“小农与扶贫”国际会议在北京举行。俄罗斯的年轻学者听完中国专家介绍的中国精准扶贫政策后,对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产生了浓厚兴趣。
本次会议围绕“如何扶助亚太地区小农发展和减贫”主题,共进行了六场学术报告和讨论会,来自越南、老挝、柬埔寨、菲律宾、泰国、孟加拉、斯里兰卡、美国、俄罗斯、马来西亚等亚太地区国家,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中亚地区经济合作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复旦大学六次产业研究院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机构和大学的专家教授,以及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代表参与交流讨论,分享了各国的减贫情况和实践经验,并就扶贫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大规模减贫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对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作出了卓越贡献。然而,目前中国仍面临收入不平等、贫困线相对较低、贫困人口规模大以及精准扶贫措施缺乏等问题。在此形势背景下,未来亟待进一步实施瞄准农户和个体层面的精准扶贫战略,以加快大规模减贫进程。
越南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道择安指出,过去十年越南减贫成效显著。根据政府收入贫困线2011—2015测算,2015年越南收入贫困发生率为7%,相比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减贫明显。他介绍了越南推进小农减贫的经验,同时还提出,当前面临的减贫挑战主要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极端贫困现象较多,贫困线附近人口比例很大且中产阶级人数少,以及游离在减贫项目之外的城市贫困现象也在增多。
柬埔寨发展资源所农业组组长思蒙司克晨针对柬埔寨非农创收问题,提出了四条政策建议:一是通过商业农场和农业产业投资增加农业就业机会;二是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产出市场有效性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提升农村人力资本与加快企业技术转移,四是改善农村工业投资,激发当地经济活力。
“亚太地区既是世界经济重要阵地,同时也拥有众多的农村人口和贫困人口,急需扶助小农。中国在脱贫减贫事业上取得了一定成果和经验,但也要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办法。”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张惠杰谈到,此次学术讲座,为从事亚太地区减贫与农业农村发展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意见、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的平台,不仅有利于分享中国在农村减贫研究、管理、成就上的重要成果,同时还可以了解、借鉴和吸收其他亚太国家的研究、实践经验,共商对策,共解难题,共促亚太地区的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和农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