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宁德三都澳传统养殖开始转型升级
2018-11-21   来源:中国渔业报

福建宁德三都澳是世界级天然深水港。作为闽东沿海的“出入门户,五邑咽喉”,其地形口小腹大,水域面积714平方公里,唯一的出水口在东冲口,宽度仅2.6公里。三都澳除了深水面积和航道水深属世界第一外,另外还有两个“世界第一”:大黄鱼养殖数量世界第一,海上养殖渔排规模世界第一。

大黄鱼是我国特有而珍贵的地方性海水鱼类种质资源,有“国鱼”之美誉。1985年春,在大黄鱼资源濒临枯竭背景下,宁德市水产部门成立项目组,开展大黄鱼人工养殖。经过30年的努力,大黄鱼成为我国大规模海水网箱养殖鱼类和八大优势出口养殖水产品之一。
  三都澳人工养殖区是“浮在海面上的城市”?用塑料泡沫浮球和木板搭建渔排,下为网箱养殖,上面可以住人,渔户相连,绵延近百公里。这里的渔排上常年住着近万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养殖区。
  然而,这两个“世界第一”的背后却一度隐藏着无序养殖的弊端,不仅养殖户苦不堪言,也让三都澳生态环境不堪重负。
  传统养殖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来到三都澳,人们总会被眼前的风光所惊叹,碧海连天,渔排成片,蔚为壮观。但海面上漂浮着泡沫碎片及各种垃圾破坏了这美丽的景致。
  三都澳口小腹大,自净能力差,内湾与外湾30天为一个周期的水体交换能力只有44.6%。进入新世纪以来,外地人纷纷涌入三都澳从事大黄鱼养殖,最多时达24万多框网箱。近年,随着周边连江、罗源等海域退养转产,一些养殖户转战三都澳,一下又增加了数万框养殖规模,让三都澳环境承载力达到了极限。
  刘家富今年78岁。1983年,他和所在的闽东水产研究所、宁德地区水技站科研团队一起,首创大黄鱼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刘家富说:“海,是宁德最大的优势。当前,海上传统粗放养殖、无序养殖不仅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实施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推动海上传统养殖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据悉,宁德虽有《无公害大黄鱼养殖技术规范》,但部分养殖户没有严格遵守相关标准,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存在多年的网箱高密度无序布局问题,至今没有完全解决。更有一些育苗户一味降低种鱼成本,进行近亲繁殖,严重影响了大黄鱼的种质资源。
  刘家富建议,一定要借鉴挪威三文鱼养殖的成功经验,促进大黄鱼养殖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是养鱼要有资质,养殖户要得到政府和主管部门认可、授权后才能进行养殖。二是产量有计划,以销定产,以保证鱼价稳定。三是质量要有保障,政府部门认可的养殖场出产的鱼才可上市销售。
  刘家富说,宁德大黄鱼发展已到了一个瓶颈阶段,要突破就必须依靠政府力量,由政府出面控制养殖规模,实现有序养殖;其次要积极推广新型养殖技术,保证大黄鱼品质,只有这样,大黄鱼产业才能与三文鱼比肩。2017年,挪威三文鱼出口额76.54亿美元,而宁德大黄鱼只有8.19亿美元。两“国鱼”相比,宁德大黄鱼产业显然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2020年前禁养区框网箱将全部拆除
  为了不让“海上天湖”成为养鱼池,让三都澳永远成为宁德人民的聚宝盆,今年初以来,宁德市蕉城区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拉开了有序养殖的帷幕。蕉城区海洋与渔业局局长王伟添说,渔业是蕉城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2017年,全区养殖业总产值高达48.6177亿元,其中海水养殖占95.2%。但由于长期缺乏合理规划,三都澳养殖业问题频发,如果不整治,无序养殖会破坏三都澳生态环境,会导致整个养殖业崩盘。
  目前,三都澳浅海养殖面积已达到蕉城区海洋功能规划的浅海可养殖面积的2.2倍,不但覆盖几乎所有的浅海,而且还侵占了大量锚地和通航航道。大面积高强度的水产养殖,打破了自成系统的海洋动植物生态链的平衡,特别是大量残饵堆积在网箱下部的海底,成了三都澳最大的污染源。
  根据福建省2017年最新的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要求,蕉城区在科学评价水域滩涂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将海水水域滩涂划分为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养殖区三个功能区域。其中,限养区是临时性海水养殖区,应控制养殖规模;禁养区是指航道、锚地、排污区、倾废区、军事用海区域以及近期重点项目用海和特定用海区域,禁止各类养殖。
  据了解,目前三都澳限养区网箱养殖8万框,禁养区15.8万框。“根据福建省政府文件[2017]457号印发的《福建省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这片海域已经被划为禁养区,你们从现在开始不要再投鱼苗了,不然到时候整治,成本就回不来了!”今年9月6日,三都镇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小分队负责人到各海域片区,对全区各渔业村、养殖户集中宣传海上养殖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同时,三都镇联合相关部门,对城澳外渔坛海域海上破旧渔排和岸上新建的传统渔排进行依法拆除,遏制传统泡沫网箱渔排的加工与生产。当天,共拆除渔排125口、渔排管理房1间。
  王伟添说,三都澳禁养区的15.8万框网箱将在2020年前依法依规全部拆除。
  限养区8万框网箱将全部改造为塑胶渔排
  在蕉城区三都澳碧海蓝天海洋牧场,工作人员正在新型渔排上投放鱼饲料。今年第8号台风“玛莉亚”过境时,三都澳最大风力达17级,但这里采用新型全塑胶现代渔业设施装备并未受到影响。
  三都澳白基湾海域,养殖户周瑞发带着技术人员,乘着快艇在新划定的养殖区内航行,测量养殖面积,准备建造新型塑胶渔排。
  受台风“玛莉亚”的影响,传统木质渔排受损严重,三都澳仅大黄鱼养殖网箱就破损约3.5万框,损失约1.05亿元。与传统养殖户遭受重创相比,新型塑胶渔排几乎“毫发无损”,让许多养殖户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新型塑胶渔排是蕉城区目前正在推广的现代渔业项目设施。传统渔排用料为塑料泡沫浮球和木头,使用寿命约4年,陈旧老化后易形成海漂垃圾,污染海洋环境。新型塑胶渔排防抗风浪性能好,使用寿命达10年以上,到期后塑胶材料还可回收再利用。
  宁德市渔业协会秘书长韩承义说,近年,大黄鱼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的现象困扰着广大从业者。研究表明,养殖大黄鱼品质不如野生并非种质退化,而是现有网箱养殖一味追求生长速度与高密度养殖所致。为此,从业者探索了大网箱、大围网、池塘等新兴养殖模式,通过降低养殖密度、扩大鱼活动空间、控制投饵率等方式,培养出体形、色泽、肉质等方面接近野生大黄鱼的产品。
  “针对不同海域,新型渔排会采用不同的结构设计方式。比如,在深水区和外海养殖用深水抗风浪网箱,也叫深水塑胶大网箱,抗风浪能力更强,养殖水体更大,有效利用面积也相对更大。如此一来,我们整个传统网箱养殖的海域便升级为集现代渔业养殖、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新型现代渔业旅游综合体。再结合三都澳当地文化,打造出休闲观光型的海洋渔业旅游,就能将三都澳渔业养殖推向一个更高的起点。”金贝尔(福建)水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颜阔秋说。
  王伟添说:“蕉城区将逐步淘汰传统木质泡沫浮球网箱,对于在限养区的8万框养殖网箱,到2020年前全部改造为塑胶渔排。政府对塑胶渔排每平方米补助150元,渔排周长达到60米以上的,政府补助20万元。”
  “我的塑胶渔排周长达到60米,接近野生大黄鱼的生活环境,通过流水带动鱼的运动量,保证鱼体健康和修长体形,这种大黄鱼一公斤能卖400多元。”养殖户王利源说,2016年,他把原来的木质渔排改成了塑胶渔排,所产的大黄鱼收购价涨了10倍。

责任编辑:陈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