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之美 “柘”里风景好 ——柘荣县发展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2018-11-28   来源:闽东日报

穿着旗袍的窈窕淑女,在细雨中从石桥袅袅婷婷地走来。

摄影师的“长枪短炮”对准溪口的秀美风景

传承 陈赞铃 摄

永安河上一排竹筏,渔夫与渔女徜徉于青山云雾间。

石山洋风光 魏诗已 摄

  本报 张颖珍 缪星  陈丽彬 郑婷婷

  随着大众旅游全面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怀着对故土眷恋的情愫,回归自然,回归乡村生活。而乡村之美是什么?是带着一家老小到一处风景不错的地方,吃一餐农家乐,逛一逛千篇一律的仿古街,玩一玩随处可见的游乐设施?柘荣的乡村旅游发展告诉我们一个具象的答案,乡村旅游的生命力不在于盲目“跟风”建设,乡村之美更不在于外在,而在于留住乡愁,让一座青山、一湾清水、一棵古树、一处老宅、一门老手艺、一段老故事,讲述乡村的美好。

  尊重自然生态,尊重乡土文化,以全域旅游为方向,柘荣打好乡土牌,乡村风景,这里独好。

  乡村旅游 方兴未艾

  乡村旅游有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近年来,柘荣县不断探索在实现乡村振兴的同时留住乡土味,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随着“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持续推进,柘荣县住建部门着力抓好楮坪乡社坪、洪坑村,富溪镇北岭村,黄柏乡游家边村、下坪村,宅中乡后垅村,东源乡太阳村,城郊乡靴岭尾村,英山乡熊状村等9个村庄的环境整治建设任务,今年共实施了56项村庄整治和提升项目,进一步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日前,楮坪乡洪坑村被树立为美丽乡村示范村,突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房整治、农村公厕建设四项工作重点。

  与此同时,乡村垃圾治理工作颇有成效。在完成72个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基础上,今年柘荣县又启动了29个行政村垃圾治理,保洁人员已配备到位,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形成村庄垃圾治理常态化。

  截至目前,柘荣46个美丽乡村完成美丽蜕变,成为山河间最美的点缀。当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升级,也就为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乡村寻回乡土情怀的游客便纷至沓来。

  11月9日上午,由柘荣县委宣传部、旅游局、乍洋乡党委政府、县摄影协会联合主办的乍洋溪口首届摄影旅游文化节在溪口村开幕,吸引了数百名摄影爱好者前来采风,体验溪口独特的人文景观。

  龙腾溪口、玉溪渔歌、佳丽相约、茶乡神韵、竹编技艺等活动精彩纷呈,捕捉、对焦、定格,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家们,面对溪口的风采神韵,用心捕捉,用镜头记录,让溪口之美在光影变幻中成为永恒。

  活动的游客接待点设在村民家中,游客与村民一起挤在饭桌旁享受原汁原味的米粉汤、土豆面等特色小食,还可参与制作磨米浆、做米糕、包粽子等传统食物。来自寿宁的摄影爱好者叶荣忠说:“这样的体验是农村特有的,是真正的农家乐。”

  “乡村旅游发展要保护性开发利用,守住乡愁不变味,守住农耕文化不变形,乡情原生态就是核心竞争力。”乍洋乡党委书记刘荣生介绍,目前,乍洋乡紧紧依托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保护与开发并重,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今年63岁的袁良成是溪口村最早开客栈的村民。他说,起初开客栈是为了给参观溪口高山茶叶种植基地的外地客户提供住宿,没想到溪口的景色经过客户口口相传,前来旅游、摄影的游客渐渐多了,也给他带来一份意外的收入,“溪口是有旅游潜力的,如果我的子女想要从事乡村旅游业,我会支持他们。”袁良成说道。

  留住手艺 传承匠心

  在柘荣,千百年来的农耕文化积淀形成独特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民族风情和传统节庆,构成这座长寿之乡独有的文化特性,这是柘荣乡村旅游的活力所在。近年来,柘荣县加快整理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将民间技艺与旅游、文化结合起来,实现了传统技艺的自我保护和自觉延伸,越来越多的传统民间手工艺愈发彰显其生命力,成为富民产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今年中秋小长假,福州三坊七巷展出近200幅柘荣剪纸作品。其中,由93岁高龄、柘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袁秀莹和她的儿媳吴秋凤共同创作的《三坊七巷》16米长卷在现场展出,备受瞩目。每座牌坊和景物都得到真实还原,甚至连街坊上的字都被真实裁剪出来,犹如一张剪纸版的“全景照片”。这幅艺术作品在当地媒体和群众中引起很大的反响,人们因此也认识到柘荣剪纸的独特魅力。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是柘荣最为声名远扬的民间传统技艺。千百年来,柘荣剪纸的形式、内容逐渐多元,样式从简单的“冒剪”“样本式”到“传承型”“专业型”,再到时兴的“机器型”,内容也囊括花鸟山水、历史传说和时事热点等。剪纸艺术不仅传承了古老的手艺,也是历史变迁的见证。

  对于发展柘荣旅游而言,剪纸也是一块“金字招牌”。柘荣县在各地举办的“走出去、请进来”宣传推介活动与旅游会展活动上,剪纸总是不可或缺的亮点,也最能够吸引人气。

  为了用好这块“金字招牌”,将老手艺传承下去,柘荣县一方面在中小学、职业学院等学校开办剪纸课程,建立中小学剪纸培训基地,将剪纸列入中小学乡土教育课程,常年举办剪纸技工培训班和剪纸骨干培训班,鼓励培育剪纸人才;另一方面,创建了剪纸产业示范基地,筹划举办国际性、全国性剪纸展览等活动,并在三坊七巷、太姥山、武夷山等旅游点设立剪纸销售窗口等。

  同时,剪纸艺术也在不断创新升华,在表现手法、内容、用途领域、产品开发等多方面有了新尝试。将剪纸结合国画、书法等表现形式,大大提高了剪纸的艺术性,内容上由物、人,延伸至风土人情等,用途领域也更加多元化。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柘荣剪纸技艺上榜,这将给振兴柘荣剪纸注入一股新活力。

  除此之外,柘荣传统的布袋戏、制鼓、紫砂、评书等传统文化和老手艺也借由这股东风,重新找到新时代的定位,焕发生命力。

  全域旅游 昂扬起航

  “溪口旅游的兴起,标志着柘荣全域旅游新格局正逐渐形成。”柘荣县旅游局局长庄秀敏介绍道,柘荣目前有4条乡村旅游线路,“东狮山是文化的朝圣之旅,可修身;乍洋溪口村是生态休闲观光旅,可养肺;鸳鸯草场是康养运动之旅,可体验;黄柏是红色廉政文化,可养性。”4条线路风格不同、定位清晰,全面助力柘荣县景点融合,推进全域旅游的转型升级。

  2017年9月,柘荣县人民政府与福建省旅游发展集团合资成立了柘荣福旅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柘荣鸳鸯草场项目。通过对鸳鸯草场的提升改造及青湖山、青岚湖等的综合开发,将把该线路打造成为集生态休闲、山水观光、康养度假、文化体验、运动康体、乡村旅游等于一体的复合型功能的、国内一流的生态环保旅游品牌和绿色生态清新小镇,成为“清新福建”的重要名片。项目总投资8亿元,建设期为5年。今年5月,升级改造后的鸳鸯草场景区试运营,第一天便接待了5000多名来自周边地区的游客。

  旅游不仅为柘荣带旺人气,更重要的是让好生态有了“变现”的可能性。作为“国家级生态乡镇”的乍洋乡拥有古民居、十里翠竹、原生态峡谷、历史文化遗址、国家AAA级景区九龙井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柘荣县旅游大乡,但也面临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为实现“旅游富民”,乍洋乡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发展农业观光项目,并充分发挥宣传的作用,组建“旅游宣传队”,在各大旅游网站发布体验式游记文章、旅游攻略、旅游线路,拍摄制作《走进乡村大世界》《揽梦柘荣》《乍洋乡宣传专题片》《烟雨溪口》等旅游宣传片,投放至各大视频平台,提高乍洋乡的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2017年,该乡农民人均收入达1.14万元,同比增长10.8%,140户532人实现脱贫,脱贫率达到96%。

  与此同时,柘荣县在提高游客旅游体验上,也不断做出尝试。今年,东狮山、九龙井景区引入“智慧导游”,游客可通过“乐游宝”软件在线观看景区直播,并享受导航、语音导游、特产选购、门票预订等全方位旅游服务。这一尝试,给柘荣本土“互联网+旅游”带来了更大的想象力。柘荣乡村游的玩法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增值”。截至9月,柘荣县累计接待旅游人数118.31万人次,同比增长17%,累计实现旅游收入9.38亿元,同比增长35.1%。

  守望绿水青山,留住民风乡愁。在多年耕耘后,柘荣县的全域旅游终将迎来“山花烂漫的春天”。

  (柘荣县摄影协会供图)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