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柑上市了。
游雪慧 摄
张生才在观察即将成熟的永春芦柑。
张生才查看芦柑无病毒苗木。
柑橘黄龙病曾是让果农闻之色变的检疫性病害。一旦染病,柑橘果树将在几年内成片死亡或丧失结果能力。自1919年在广东潮汕地区首次被报道后,柑橘黄龙病自南向北不断蔓延,国内十数个柑橘产区深受其害。
对于这一百年病害,业内共识是可防、可控、暂不能治。无病苗、砍病树、杀木虱等“三板斧”,是公认最有效的防控之策。
近年来,福建柑橘黄龙病发病率逐年降低,现已处于可控的稳定状态。不少老病区开始提出复振柑橘产业的设想。
时值芦柑上市旺季,助村走进“中国芦柑之乡”永春县,探寻其关于柑橘黄龙病防控的探索。
多年的田间经验表明,柑橘黄龙病防控效果,不仅取决于防控技术,更与农业经营模式休戚相关。基于土地高效流转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基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统防统治,对实践“三板斧”理念至关重要。
一个橘农的兜兜转转
兜兜转转,57岁的辜文波又回到山上,种起了芦柑。
去年10月,他在永春县吾峰镇梅林村承包下近300亩山地,开办吉好生态农业合作社,种下12000株当地新品种“天芦1号”。今年,果树已部分投产。直径7厘米以上规格的鲜果,收购价每公斤超过4元。
但2012年,辜文波却毅然丢下经营多年的芦柑果园,任其抛荒。让他感到心灰意冷的,正是柑橘黄龙病。“染病后,叶子逐渐斑驳黄化、果实成了‘红鼻果’,品质差,产量低,三五年后树体逐渐枯死。”1990年辜文波开始从事芦柑种植,在当地国有农场——天马柑橘场承包了60多亩果园。2010年开始,柑橘黄龙病在天马柑橘场愈演愈烈。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场600多亩芦柑中,仅剩30%未出现黄龙病症状。
实际上,由于海拔高,管理精细,天马柑橘场黄龙病暴发时间已相对较晚。
“2000年以前,永春的柑橘黄龙病仅少量为害,未蔓延流行。2001年开始,个别果园受黄龙病影响成片死亡,其后逐步蔓延危害,2004年后进入爆发流行期。”官方编纂的《永春芦柑志》记录下了全县黄龙病发生的时间线。国家现代农业(柑橘)产业技术体系永春芦柑试验站站长张生才,参与编写的《黄龙病疫区永春芦柑种植管理新技术》提到,“永春芦柑遭受黄龙病影响最为严重,面积和产量缩减幅度达60%以上”。而在生产鼎盛期,永春芦柑种植规模超过15万亩,80%以上农户从事芦柑种植。2001年,原国家林业局授予永春“中国芦柑之乡”称号。
“芦柑之乡”险些没有了芦柑。这样的故事不仅仅发生在永春。
漳州市长泰县芦柑种植面积曾达到5万亩,下辖的岩溪镇曾被原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芦柑之乡”。黄龙病暴发后,2003年全县长势良好的柑橘面积不足2000亩。南靖县芦柑种植历史优秀,1998年被中国特产委员会命名为“中国芦柑之乡”,高峰时种植面积近15万亩。受黄龙病影响,芦柑一度消失在县域农业版图中,近年才在个别乡镇得以恢复。
黄龙病防控水平提升,芦柑市场转好,是辜文波重操旧业的主要动因。而他并非孤例。
自2010年以来,永春共有30多个芦柑示范基地,引入新的黄龙病防控与栽培模式,新发展的果园面积超过1万亩,果园中的黄龙病发病率均控制在1%以下。同时,随着永春芦柑品牌号召力不断增强,市场价格可观,果农复种热情高涨。官方数据显示,目前永春全县芦柑种植面积已从低谷提升至11万多亩。永春防控黄龙病的经验不仅在省内得到推广,还在广东、广西等地落地。
防控有了省地方标准
尽管柑橘黄龙病曾给不少柑橘产区带来毁灭性危害,但它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可怕。
“坊间多将柑橘黄龙病类比为‘果树癌症’‘柑橘艾滋病’,这并不准确。从技术层面而言,虽然黄龙病尚不可治疗,但完全可防可控。”福建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副所长范国成研究员表示,黄龙病通过柑橘木虱与嫁接传播。基于此,清除病树、采用无病苗木和防治木虱被认为是最行之有效的防控手段,业内称之为柑橘黄龙病防控“三板斧”。
如何充分发挥“三板斧”的作用?有意复兴本土芦柑产业的永春,自2013年开始,在天马柑橘场开展了芦柑黄龙病防控试验,试图摸索出一套具有当地特色的高配版黄龙病防控模式。今年8月22日,以此为基础生成的福建省地方标准——《黄龙病发生区芦柑栽培技术规程》正式实施。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黄龙病防控的基础。“果园环境应该相对独立,有天然山地隔离,或者种植杉木等非木虱寄主树种,作为生态防护林,通过良好的生态隔离,防止木虱在区域间传播黄龙病原。”张生才表示,老果园再植前,首先要全园喷施灭杀木虱药剂,再连根全株挖除旧植株,随后进行休耕,或种植圆叶决明、百喜草等绿肥,以改良果园土壤生态。
为保证无病毒苗木供应,永春在五里街镇投建了年供应能力约20万株的绿源柑橘苗木繁育场。“我们对接华中农业大学等技术资源,培育脱毒苗,作为苗木繁育场的接穗源,同时定期将繁育场所生产的苗木采样送检。”张生才表示,与传统芦柑苗木供应商不同,从绿源繁育场出圃的芦柑苗大多为两年以上的大容器苗,“一方面,树龄长的柑橘树抽梢较少,木虱更加不易取食,染病风险降低,抗病能力增强;另一方面,田间定植一年后便可收瓜果,农户投资回报周期缩短”。
防治木虱,关键在于抓准时机。做好冬季清园,从春梢、夏梢、秋梢萌芽至叶片成熟前,被认为是喷施药剂的重要时间节点。一旦发现树体感染黄龙病,便要及时开展病树清除。“清除前,对病树喷施防治柑橘木虱的药剂,实现先喷药后砍树,防止木虱飞到健康树。挖除的病树枝叶、树桩等需集中销毁。”范国成说,为不影响产量,病株率低于5%的果园,清除后可及时补植,“我们鼓励果农在果园周边相对隔离区域配套建立‘苗木自留地’,按照果园总株树的2%~5%存放大容器无病毒大苗,以便随时进行就地补植”。
芦柑产业要复兴,既要防控好柑橘黄龙病,更要在生产上提质增效。为此,当地正推广“矮密早丰”的橘园栽培管理技术模式,既提高果树抵御病害能力,又促进产量与品质同步提升。
“矮密早丰”,指的是矮化种植、适当密植、提早挂果与大果丰产。这其实是现代果树常用栽培技术的集成,指向的是优产与丰产。以矮化种植为例,当地采取拉枝矮化控冠技术,将芦柑植株高度降低至1.8米左右。“以往,芦柑树体动辄数米,采摘难度大,人工成本高昂,矮化后则解决了这一弊端;更重要的是,通过矮化,改变树体顶端优势,能够有效促进花芽分化与结果。”张生才表示,此外,当地还主张将芦柑树冠从传统的扇形,修剪成心形,从而改善通风和透光条件,有利于不同位置的果实均衡摄取营养。
推进统防统治至关重要
福建省植保植检总站检疫科科长孔丽萍表示,近年来,不仅仅是永春,福建各柑橘产区都不遗余力推进黄龙病防治。闽北顺昌县、闽南长泰县等老病区,黄龙病发病率都被稳定控制在较低水平。
2018年福建下达柑橘黄龙病防控补助经费1000万元,在全省柑橘主产区的10个县(市、区)支持开展黄龙病防控工作,共实施面积10万亩,重点推进黄龙病病树清除和健康种苗推广使用。
在孔丽萍看来,要进一步提高黄龙病防控水平,统防统治是关键。
早前发布的《2018年福建省柑橘黄龙病防控补助实施方案》,强调黄龙病防控工作要突出联防联控、突出统防统治——统一组织,统一技术,统一药剂,统一时间,统一防治,提高防控效率、效果和效益,防止木虱在区域间往返迁移危害。
然而,统防统治要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芦柑种植涉及农户多且杂,一家一户零散种植模式还普遍存在,田间插花种植现象很多,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目前在我县无法大规模开展工作。”长泰县植保植检站站长黄美玲还记得,1994年,长泰的部分柑橘园出现黄化,当地提出发现一株挖除一株的措施,当时多数集体果场积极响应,黄龙病疫情在县域西部片区得到有效控制,反观东部片区,由于散户众多,柑橘黄龙病蔓延较快,“现在我们只能依托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对柑橘黄龙病进行集中统一施药防治,对一些零散的种植户没法兼顾到”。
因此,推进土地有效流转,倡导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培育以统防统治为代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尤为重要。8月实施的《黄龙病发生区芦柑栽培技术规程》也提出,单个柑橘果园面积应在1公顷以上,以两个工作日内能够完成全园喷药为度。
范国成则建议,通过提高行业自律与村民自治能力,来破除统防统治障碍。“譬如,村民之间以村规民约的方式,约定黄龙病集中防控事宜,并形成约束,以避免我家喷药,你家不打,我家砍了病树,你家不砍的乱象。”范国成还表示,目前对柑橘黄龙病的诊断,主要通过症状判断或实验室检测的方式进行,黄龙病检测试纸条等更便于田间使用的技术亟待进一步优化和推广。
同样需要提升的还有无病毒苗木供应能力。目前,福建各大柑橘产地大多自建无病毒苗圃生产基地,并配套无病毒苗木补助政策。以南平市顺昌县为例,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每株无病毒苗木可享受两元补贴。
即便如此,无病毒苗木供应不足依然常见。张生才表示,永春绿源柑橘苗木繁育场当前已实现满负荷生产,每年可供应无病毒芦柑大苗20多株,但仍无法满足本地需求,缺口达10万株以上。此外,如何规范对苗木市场进行有效监管与规范,防止带病苗木流通,同样是黄龙病防控工作的重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