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有绿水青山,平原县有沃土良田。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沃土良田也是金山银山。百万亩良田是我们乡村产业振兴最大的优势所在和突破口。”不久前,在山东省平原县携手“强企名校”开发共建百万亩绿色农业生产基地研讨洽谈会上,县委书记王洪霞深有感触。
自2017年以来,平原县依托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型规模经营主体,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打破一家一户经营模式,集聚百万亩良田,对接百家强企名校,不仅有效破解了空心化农村低效种地的困局,还实现了与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二次嫁接”,吸引高端品牌、高端人才、雄厚资本注入平原,探索出一条“规模经营、装备现代、绿色生态、优质高效、三产融合”的平原地区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号准土地优势脉搏,探寻具有平原特色的产业振兴之路
平原县位于全国强冬性小麦优势种植带,拥有百万亩优质良田,具有生产强筋面粉的天然优势,具备发展规模农业、装备农业的先天条件。目前,平原已经形成粮食、蔬菜、畜产品三大主导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常年粮食产量近百万吨、蔬菜产量200万吨、肉禽蛋产量20万吨。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面积占全县农产品面积的60%以上。
善于学习、不甘落后是平原人改革创新的精神密码。为改变平原农业只种小麦、玉米的单一发展格局,从1993年起,平原县、乡两级干部带领群众集中前往寿光学习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并不惜高薪聘请寿光农民担任“科技副镇长”。2002年,平原县600位农民自费包专列下温州,学习民营经济发展经验,之后几年,依托农业发展起来的食品加工、木器加工、淀粉加工等一系列小企业在平原遍地开花。
改革开放40年来,平原“三农”发展取得了不少成就,先后荣获国家大型粮棉生产基地县、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等多个荣誉称号。然而,平原县也遭遇了不少发展瓶颈,比如: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使用过多,产品品质较低;龙头企业数量少、个头小、加工能力不足、带动力不强;营销手段传统、市场对接单一、品牌培育欠缺,一二三产融合度低等。
平原县县长袁志勇介绍,面对这种局面,平原县决定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作为破解这一问题的重要方向。近两年来,平原县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方面,围绕如何做活农村土地文章,进行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成效显著。
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发挥组织优势,形成规模效益
长期以来,平原县一家一户小生产导致土地经营分散,难以连方成片,无法形成规模效应。而在以往民间土地流转过程中,由于缺乏规范,经常出现企业跑路或农民毁约现象。那么把土地流转到谁手中,才能既集中高效利用好土地,又能充分保障农民利益?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李守学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依托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型规模经营主体。
2017年,平原县顺应发展大势,在全国率先实行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主导作用,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把一家一户分散的土地集中到合作社托管经营,以地入股、按股分红,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及土地用途,同时,依托乡镇供销社成立为农服务中心,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耕、种、管、收、售系列服务。
“不用自己种地,收入却不比自己种地时候少,老百姓对党支部经营土地充满信心,入社热情高涨。”王凤楼镇王河沟村党支部书记王东禹告诉,创办土地合作社后,全村650亩土地全部入社,以往村民几百户分散经营,如今只靠两三个人就能种了。
“张麻村一次性增加耕地350亩,村集体从此年增收几十万元。”据平原县桃园街道党工委书记孟庆泉介绍,土地成方连片流转,耕地间的沟、渠、路、埂都被清理,村与村之间大的沟、渠、路也都得到整合开发。一算账,每个村集体都增加上百亩耕地,搬迁后,旧村址复耕还能让村集体收入再上一个台阶。
平原县在农村党支部领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产业联盟”“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乡镇联合社+特色订单种植基地”“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龙头企业、科研院所+一体化农事服务平台”等具有典型特征的经营模式,实现了党支部领导地位巩固、农村集体经济增长、群众土地入股分红三方共赢。
“农业用好了是优势、用不好是劣势。把耕地有机整合起来,打破‘一家一户’小生产,改变像布条一样的零碎模式,可以说是平原农业的一次‘破壳’与‘重组’。”平原县委副书记孙丰勇告诉,截至目前,平原全县成立173个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流转土地6.8万亩。2017年,平原县入选原农业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目前,全县878个村已全面完成改革任务。
百万亩良田引来百家强企名校,优势互补实现共赢推动产业振兴
平原县黄河水充足,土质肥沃,成方连片,四季分明,历史上自然灾害极少。随着领创办土地合作社在全县范围的推广,土地正逐步向农村基层党组织流转集中,平原发展“大农业”的基础和优势日益凸显,引来不少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到此投资兴业、洽谈合作。
既要顺势、乘势,更要蓄势、造势。平原县委决定在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拿出100万亩良田实施大力度对外开放,搞一次大的“双招双引”活动,请院士博士来耕地种田,请龙头企业建基地建厂房,通过“共营”促进“共赢”,通过“开放”促进“开发”,让平原的百万亩耕地释放更大的价值,呈现融合发展之势。
11月20日,平原县携手“强企名校”开发共建百万亩绿色农业生产基地研讨洽谈会如期举办,全国18所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88家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负责人、33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的掌门人共聚一堂,围绕如何用好百万亩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展开热烈探讨。
“龙头企业需要多大面积,我们就能够组织多大面积;龙头企业需要在哪里组织,我们就能够在哪里迅速组织;龙头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生产标准,我们就能够生产出什么样的标准。”洽谈会上,袁志勇表示,将大力整合使用25个部门的39种涉农项目资金2亿多元,向重点区域、主导产业、重大项目倾斜,土地、人才等各项优惠政策将优先支持绿色农业和乡村振兴。会后,20余家龙头企业加入平原县现代农业产业联盟,12家龙头企业和高校院所与平原签订合作协议。
原本主营业务是房地产的山东鲁旺集团去年将重心转向现代农业并落户平原县桃园办事处,在1万亩试验田上种植黑小麦、糯玉米等名优特品种获得初步成功。这次洽谈会上,该集团董事长魏力晓表示,将在精深加工、观光体验等方面继续加大投资,陆续推出绿色食品的观光体验、农业公园建设等新项目。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是农田土壤研究领域专家。他表示,平原县作出的这一探索对农业科技工作者很有吸引力,是传统农区实施“农业突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乡村振兴的创新之举。双方决定合作设立中国农业大学的平原“科技小院”,为农民开展土壤修复工程提供专业指导,力争3年内打造20万亩无公害“绿色土壤”。
“这是平原土地一次深层次的对外开放,百万亩沃野畴陇将‘犁’出科技支撑、人才支持、资本助力、模式创新、效益激增的大农业发展格局。”王洪霞告诉,接下来,平原县将继续唱响农业经济的“借智、融资、引才”三部曲,坚持走绿色农业和高质量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