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探索林地占补平衡机制
2019-01-08   作者:刘建波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妥善解决项目建设与征占林地之间的矛盾,直接关系着“既要保障经济快速发展,又要守住生态红线”。2014年10月,林地资源匮乏的福建省晋江市在全国率先创新林地占补平衡机制,在深化林业改革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017年,国家林业局将晋江林地占补平衡试点期限延长至2020年。林地占补平衡,为晋江集体林改注入了强大动力,为晋江林草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晋江林草业人通过占补平衡机制的“三板斧”,有效缓解了全市征收占用林地指标不足的问题。

  为实现以“补”增总量,晋江通过建立补充林地储备库,保持林地总量动态平衡。自开展试点工作以来,全市共完成补充地块1445宗10186亩,林地共获批151宗5500亩,森林覆盖率从2014年的14.3%上升到目前的18.5%,实现林木蓄积量增长。为实现以“补”提质量,晋江在开展全面外业调查的基础上,以“补充位置是否符合要求、土壤条件是否适宜造林、现状是否有林木、郁闭度是否达0.2、权属是否明晰”等为标准,对全市非规划林地进行分类比对和分析评估,实现了择优入库。晋江市将疏林地、炭薪林等林分质量较差的林地调出,将林分质量好的风景林、防护林补充成林地。为实现以“补”促聚集,晋江逐步将原本分散、破碎的林地聚集连片,将区位外的零星林地补充到重点区位内,达到建设项目“有占有补”、林地面积“有出有入”、林地地块“化零为整”、林地质量“有增无减”的目标。

  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晋江市结合林地占补平衡试点工作,划定了重点生态区位、林业生态红线,开展沿海基干林带区划界定工作,成为福建省首个完成沿海基干林带区划界定工作的县级市。全市通过实施沿海基干林带修复、湿地保护、近海水域治理项目,构建了“一纵三横”“丰”字形生态廊道,在高速公路、高铁、国省道、市域主要道路红线外预留50米作为森林生态景观通道,对新建道路征地连同控制绿线一并征用,市域九十九溪等21条小流域全面启动整治,流域两侧各留10米以上作为绿化空间。在实施占补平衡试点工作中,晋江还与中科院厦门城市研究所联合开展城市热点与滞尘研究,探索绿化对热岛效应的作用以及树种对PM2.5削减的影响,由此反推补充林地的空间布局和位置,倒逼城市绿化规划和绿化树种选择。

  为使晋江从林地“占一补一”的短期效应向长期效应转变,晋江通过机制创新,打造“城在绿水青山中、路在绿树林荫中、居住社区赛公园”的晋江。

  晋江确定每年3月为“全民动员、绿化晋江”义务植树活动月,每年11月为“全面动员、绿化晋江”推进月,以保障补充林地来源。为落实“占补平衡、先补后占,属地占补”工作,晋江市各镇(街)变“要我造林”为“我要造林”,确保“人均植树2株、镇建一公园、村企校造一景”目标的实现。为此,晋江市出台了《晋江市林地占补平衡暂行规定》,对可提供补充林地者给予适当的奖励。

  为激发自觉爱绿、护绿的社会氛围,2017年11月,晋江启动大树微景观工作营评选工作,征集筛选出的18个地块、29棵古树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在短短几天时间里,原本默默生长的大树、古树,成为摄影创作团队拍摄的“主角”,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关注。目前,“见缝插绿、植树造林、爱绿护绿、认捐认种认养”已成为晋江的新风尚。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