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美水库坝后生态机组工程完工后,将满足河道最小下泄流量,彻底改善枯水期不能满足下游河道连续供水需求的现状。(市水利局供图)
上世纪中叶,泉州山区开启全国小水电建设先河,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然而,受制于开发较早和设计理念等问题,一些水电站在改善流域大生态同时,也影响了局部河段和一些支流的小生态。
新时代,新作为,立足生态文明建设的泉州持续关注这些问题,采取增效扩容改造、老旧水电站退出、落实下泄流量等措施,推动全市水电站科学发展、绿色发展。
历史辉煌
永春成为全国小水电的一面红旗
上世纪中叶,泉州市永春县作为小水电发祥地,成为全国小水电的一面红旗。1956年水利部在永春县举办南方八省小水电技术培训班;1960年全国小水电建设会议在永春召开;1966年6月,《人民日报》以“永春县农村普遍建起水电站”为题,专门报道泉州小水电的建设情况。
1969年,《人民日报》头版刊载了“自力更生办电,福建省永春县大办山区小型电站的调查”,泉州小水电建设经验逐渐影响到全国。同年9月,水利部制作的永春农村小水电建设模型在国务院展出,周恩来总理称赞“永春是全国小水电的一面红旗”。
1982年11月,胡耀邦视察永春小水电后,决定在全国开展农村水电电气化县试点建设,开启了全国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建设之路。此后,永春县、德化县被授予“中国小水电之乡”,德化、永春、安溪及惠安分别被列入第一、二、三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德化、永春、安溪被列入“十五”期间全国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县。
泉州水电建设迅速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水电站736处,装机容量82.55万千瓦,开发程度达97%,年发电量24.2亿千瓦时。
理念转变
多举措引导小水电转型升级
小水电的迅速发展,推动了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小水电一度成为“贫困山区致富的曙光”。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小水电的问题日益凸显:其中一些老旧水电站破坏生态,影响民生,存在安全隐患。立足生态文明建设的泉州人以“壮士断腕”的魄力,“问诊”散落山野的736座水电站,探索老旧水电站的退出机制。
“由于泉州市水电开发较早,受当时的设计理念限制,一些水电站在改善流域大生态同时,也影响了局部河段和一些支流的小生态。”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具体问题可以归为四类。一是开发程度高,全市水能资源的开发接近饱和,个别河流过度开发,影响水生态、水景观。二是安全隐患多,水电开发较早,早期农村水电站设施设备老化、防洪标准偏低、运行管理不善,存在安全隐患。三是容量小效益差,装机容量1000千瓦以下电站占总数五分之四,装机容量200千瓦以下电站占总数三分之一,农村小型水电站经济效益较差。四是用水矛盾相对突出,引水式水电站占总数的五分之四,调节性能低,丰枯变化大,一些电站灌溉、供水等功能无法统筹兼顾。
“近年来,泉州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通过改变河流开发模式,从原来片面强调水资源充分利用到全面统筹资源、环境、社会协调发展,从注重水电开发到注重综合效益统筹转变,以流域区域整体推进为重点,通过对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水电站生态下泄流量整改、老旧水电站退出、绿色小水电站创建等方式,引导小水电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实现小水电转型升级。”该负责人表示。
升级改造
27座水电站实现增效扩容
位于晋江东溪干流的山美水电站为泉州市用电作出积极贡献,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了枯水期有时无法满足下游河道连续供水的难题。为了满足下游河道生态要求,2018年5月,山美水库坝后生态机组工程开工建设,成为福建省贯彻落实财政部和水利部关于继续实施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实施项目中河道生态改造要求的首台生态机组。
工程位于山美水库坝后45米处河道左岸,主要建设内容为厂房、1台机组及压力管道等,生态机组装机容量为3000千瓦,额定流量为7.32立方米/秒,年均发电673万千瓦时,将于今年上半年完成机电安装并投运发电。工程建成后,将满足河道最小下泄流量,彻底改善枯水期不能满足下游河道连续供水需求的现状,进一步提高山美水库水资源的利用率。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水能资源利用效率,泉州在“十二五”期间完成41座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的基础上,启动了“十三五”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全市共有34座水电站列入水利部农村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项目,总投资12280万元,改造后装机容量52730千瓦,比增29.7%,年发电量18434万千瓦时,比增34.6%。目前,已完工并投入运行27座,完成投资10990万元,占总投资的89.5%,余下7座将在今年上半年完成改造并投入运行。
有序退出
全市已完成小水电退出42座
针对小水电开发程度高、装机容量小、老旧水电站多的特点,2015年泉州市以永春为试点,按照“统筹兼顾、注重生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法行政、积极稳妥”的原则,推进小水电退出试点工作,仅当年度就退出小水电站15座、转型3座。其中,位于永春桃溪流域的石玉水电站引水渠道总长6.5公里,1982年投入运行,装机容量700千瓦,年平均发电量152万千瓦时。电站按多年平均发电量每千瓦时1元的标准补偿152万元后给予拆除,有效地恢复农田灌溉用水和桃溪5公里主河道流量。此后,永春县又陆续退出小水电站15座,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2018年4月,泉州总结推广永春小水电退出成功经验,出台了《小水电退出三年行动方案》,计划用3年时间退出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和对生态影响重大的小水电站83座、装机容量16319千瓦。目前,全市已完成小水电退出42座,装机容量8115千瓦,并按照不高于近5年平均上网电量1元/千瓦时的补偿标准,2018年度共安排市级小水电退出经费800万元。
保障生态
273座水电站实现流量在线监控
2018年10月,位于永春桃溪流域卿园电站完成下泄流量设施改造,并在渠首泄放生态流量0.813立方米/秒,保证下游河道生态用水需要;2018年底,电站下泄流量数据接入省环保部门的水电站下泄流量在线监控平台,一旦出现下泄流量不足的情况,就能马上预警。
运用信息化平台,落实生态下泄流量,保证下游生态用水。自2018年泉州启动水电站生态下泄流量改造以来,全市736座水电站已全部完成生态下泄流量核定及“一站一策”整改方案制定,其中420座水电站下泄流量设施改造和273座水电站在线监控装置的安装,改造速度位居全省前列。
绿色发展
两座水电站上榜全国绿色小水电站
2016年水利部启动绿色小水电创建,泉州全面响应,积极引导一批小水电站建设成为生态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管理规范、经济合理的绿色小水电站。2017年12月,泉州龙门滩三级水电站、湖洋水电站被列入全国第一批44座绿色小水电站名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泉州将聚焦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加快绿色水电创建步伐,2019年全市计划创建绿色小水电站7座,2020年创建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20座,推动2030年形成水电站绿色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