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林业战线,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北有马永顺,南有王源楠。”原三元区岩前林业工作站站长王源楠50多年如一日地爱着青山,恋着绿化事业,带领农民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迎来小康的春天。
科技兴林 敢为人先
1939年,王源楠出生在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的大山深处。上世纪50年代苍苍林莽横遭斧伐之灾,短短几年,猿啼鸟鸣的林海不见了,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满目疮痍的荒山秃岭。这一切都深深刺痛着王源楠的心。1956年金秋时节,抱着绿化荒山、振兴林业的理想,他跨入福建林校的大门,3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学成归来,便一头扎进大山的怀抱,开始了数十年“绿色拓荒者”的生涯。
“春耕秋收”是家喻户晓的常识,春天播种最适合时令,杉木育苗传统上也是采用春播法。可是,三明等地育出的春播苗往往质量很差,经常出现烂种苗和病虫害,让林农们头疼不已。
“这些苗木生长慢、成活率低、质量也不高。”经过大量的实践调查和比较后,王源楠发现,这是因为春季播种正值闽西北春寒料峭,种子发芽慢,等到苗木出土时已是酷暑炎夏,幼嫩的树苗哪经得起骄阳的炙烤。为此,王源楠选择“打破常规”,大胆进行育苗改革,将播种时间移到秋季。
经过连续9年的育苗实践和3年的春播苗与秋播苗造林对比分析实验,秋播苗不仅木质化程度和各项生长情况都大大优于春播苗,而且省工、省肥、省药、抗性强、耐贫瘠。造林的苗木还可以提早一年郁闭,减少抚育管理经费。“秋播春移”育苗实验成功后,科研成果推广到整个闽西北,将造林成活率提高15%左右,经济效益数以亿元计,并在1987年被评为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经过数十年营林造林,三元区的荒山都披上“绿装”,森林覆盖率超过80%。王源楠也因此获奖无数:“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绿化标兵”……但他最看重的,是昔日的荒山变成“聚宝盆”,为农民送来源源不断的财富;是昔日受尽磨难的林业科技人员变成“报春鸟”,把春天的喜讯、致富的喜讯不停地报告给山里人。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2003年,已经延缓退休3年的王源楠正式退休。按理说,他几十年如一日地绿化青山,造林营林,为祖国的绿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退休之后可以安享晚年。但他却没有闲着,参加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踏遍三明的山山水水,指导当地林业工人科学的育苗方法,一遍遍地讲解营林要诀。退休的日子里,他甚至比在林业站时更加忙碌。
“我之所以对林业如此执着热爱,和我在学校的学习有关。老师一直教导我,干一行就要爱一行、专一行,因此我始终把林业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去奋斗。”退休后的王源楠继续投身绿化事业。他向岩前村流转了部分土地,建设了近300亩苗圃,为周边各县林农提供优质苗木。
走进王源楠创办的苗圃,整条山垅绿意盎然,春光无限。
“这些是我种的草珊瑚。”“这些是长了3年的杉木。”一路上,王源楠像介绍自己孩子一样,向讲述苗圃里的绿化事业。
草珊瑚具有消炎、解暑的功效,药用、食用及观赏价值极高。三元区是“中国草珊瑚之乡”,王源楠在七星垅种植了十几亩的草珊瑚。
“草珊瑚属于林下作物,不占田地,而且生命力强,不用经常喷药,管理费用低,对土壤还有改良的作用,有利于林木生长。”王源楠告诉,平均一亩草珊瑚一年能有500元收入,而且国家现在对种植草珊瑚每亩给予1000元的补贴,希望政府与农户能携起手来,重新打响“中国草珊瑚之乡”的品牌。
谈笑间,王源楠还接了个南平的订单。“对方要1500株草珊瑚苗,下午就来装货。”王源楠笑着说,这注定又是忙碌的一天,但他乐在其中。
邓善顺是楼源苗圃技术人员,他与王源楠已经共事30多年了:“老王对工作勤勤恳恳,即使退休了还经常到站里指导年轻人工作,不愧是我们的老站长啊!”
王源楠则显得很谦虚:“退休以后,我对林业可以说是‘不忘初心’。国家和人民给了我无数荣誉,能够发挥余热回馈社会、回报祖国,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