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是农业大市,但长期以来,农村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特别是一些村集体经济薄弱问题突出,影响了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近年来,南平市委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提升党组织组织力、推进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163个1万元以下的“空壳村”全面消除,提前完成既定目标。村集体经济壮大了,党组织服务功能也随之提升了。
整合资源齐帮扶
溪边公园、休闲绿道、生态护岸、百果园、休闲田庄……如今的建瓯市湖头村,移步换景,仿佛一幅靓丽的水粉画。这里已是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景点。
“这几年湖头村的发展可说是日新月异,村财增收,农民致富,这一切都得益于前后几任下派村支书的付出。”村主任严和青告诉,下派村书记不仅为村里发展提升了思路、视野,还带来了资金、项目。历任下派村书记围绕创建国家4A旅游景区和南平市“五星级美丽乡村”争取了项目资金累计1500余万元,如今,一个农旅、商旅、文旅、体旅相互融合发展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已初步成型,带动全村185户增收396万元,村集体通过资源入股分红每年增收21万元。
“仅一个游客中心,每年就能为村财增加8万元的收入,村部食堂出租给农户办农家乐一年收取的租金也有7万元。”来自南平市文旅局的下派书记陈允浩告诉,目前他正通过从事旅游工作攒下的人脉,邀请闽江大学和华侨大学的教授为村里创建4A景区做规划指导。
建阳麻沙镇水南村是我省“圆梦村”试点之一,由市、区、镇主要领导挂点。省“圆梦村”干事会在水南村成立了科技特派员工作站,26名科技特派员与村民结成项目对子,引进建设了100亩葡萄示范园和标准大棚。金融系统授予水南村“信用村”称号,发放低息、无息贷款1000多万元。中建四局福建分公司和区供销社共同出资300万元建设农产品交易中心。在各级挂点领导和挂点单位的指导帮扶下,各项资源的导入让水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南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抓,县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为全面消除集体经济5万元以下“薄弱村”,达到1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50%以上的目标,我市下了大决心。不仅主要领导亲自抓,组织、农业、财政、旅游、金融等33个职能部门还建立定期协调会商制度,经常性研究解决问题。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也被列入全市“四比六促”考评内容,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挂钩帮扶单位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各级各部门充分整合资源力量,助力乡村发展、村财增收,全市上下形成了大抓村集体经济的良好氛围。
落实政策强“输血”
近年来,南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为进一步增强村级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巩固基层基础,2017年制定出台《关于支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若干措施》,各县(市、区)也分别细化措施办法,上下联动推动政策落地落实。
“措施的出台为我们加快乡村发展,壮大村财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建阳区小湖镇祝中村下派书记廖元春告诉。红糖是祝中村的特产,被誉为“小湖三宝”之一。
为发展红糖产业,祝中村积极引导村民成立红糖专业合作社,申请注册商标。从市、区分别争取了40万元和17万元红糖产业基金,建设红糖厂转租给企业,预计10月份建成,村集体每年收益2万元。盘活闲置资产,引进一家杨梅干厂,村集体每年收益1.8万元。入股三家红糖作坊村集体每年收益1万元。根据《措施》出台的优惠政策,村里还准备举办红糖文化节,打造红糖品牌,发展农村电商,推进土地整理等,预计今年村财经营性收入将比去年翻一番达12万元。
“结合出台的措施和村里的实际,能享受的政策我们都尽力去争取。”政和镇前镇下园村书记郑泽峰告诉,推出的20条措施下园村基本都能享受。省财政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每年分红3万元,政和县筹集3000万元脱贫基金入股国投公司,每年下园村能分红4万元,依托企业修建的100亩大棚获得了财政奖补,建设农村淘宝合作站获得了补助,信用社贷款额度从一户5万元提升为10万元,每年还能获得帮扶单位和乡镇筹措不少于10万元的集体经济启动资金。2018年下园村实现村财收入18万元。
“在政策的支持下,全镇所有村村财收入都达到5万元以上。”镇前镇党委书记刘小伟说。
正是因为《措施》干货多,力度大,推动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数以每年近10%的速度递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效初步显现。
因村施策促“造血”
“我们村农村合作医疗每年220元的个人缴纳部分全部由村集体出资。”建阳区黄坑镇三峡民族村书记杨进德告诉,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增加了村财收入,有能力更好地服务群众,也增强了三峡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号召力。
“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互联网”是黄坑镇三峡民族村壮大村财的制胜法宝。
三峡民族村拥有毛竹林1.2万亩,资源丰富,但在过去村财却很薄弱。为进一步拓宽集体经济增收路子,三峡村抢抓电子商务发展新机遇,联合全村31家竹制品企业成立筷乐竹产业专业合作社,建立起电商营销网络,构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对竹农的竹子进行统一购买、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创造经济产值近2亿元,带动村民就业收入3500万元,为村集体增收近6万元。
随着竹筷企业数量的增加,村“两委”将60亩地理位置好却一直未能开发利用的村集体土地及部分群众闲散土地平整之后,转化为工厂所需的建设用地,出租给企业,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3万元。此外,为充分利用好竹资源,三峡村引进千山炭业有限公司,村集体以资金入股的办法共享企业红利,一年可为村财增收5万元。
通过自身优势,壮大集体经济,这样的变化发生在闽北许多地方——
武夷山兴田镇仙店村充分利用茶叶资源,成立仙店人家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既解决了茶农销售问题,又让好茶卖出好价钱。会员由刚成立时的61人增加到目前的120人,通过收取会员费和利润分成,预计今年将为村财增收20万元;
邵武市拿口镇加尚村盘活林地资源,尝试蔬菜、水果、中草药等多种农副产品经营,从负债村转变成年收入91.9万元的富裕村;
延平区西芹镇兴华村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村集体和村民分别占股30%、70%,开发建设新村、发展林业项目,实现村财收入200多万元;
……
实践证明,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不仅要“输血”,更要学会“造血”。为此,南平市委组织部编印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案例汇编》,引导乡村发挥主体作用,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以增强“造血”功能为着力点,通过发展“三资”收益型、“三变”改革型、特色产业型、企业带动型等经济模式,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多种形式,推动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