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在教育部召开的介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情况发布会上,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陈希原表示,学校在审核学生资助申请时,将综合考虑学生的日常消费状况等进行评定。
5月27日,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致高中毕业生的一封信》。信中提到,在高校录取通知书附有一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便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资助。
与往年不同的是,从今年开始不需要在表上盖章了,改为个人承诺并签字。在7月10日的发布会上,陈希原表示,取消盖章是落实简政便民、优化服务的要求,让学生少跑腿,尽量不跑腿。但取消盖章并不是说就不认定了、不用把关了。
那么,取消盖章以后,如何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陈希原介绍,一是靠信息管理系统,目前教育系统已经跟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实现了有关数据共享。对于建档立卡家庭学生、低保家庭学生、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孤残学生以及烈士子女这几类学生,可以直接进行认定。
第二,教育部要求,学校在审核学生的申请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日常消费和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因素,可采取家访、个别访谈、大数据分析、量化评估,以及学生之间的民主评议等方式,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精准度。
据悉,量化评估指标体系已被多省份应用,以辅助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认定。福建省的量化评估指标体系已于2018年正式实施。福建省教育厅厅长李迅介绍,福建省请大学数学、统计和社会学教授组成团队,根据福建的情况做了一个模型。
李迅称,学生在APP上按照指标体系进行填写,然后学校将其填写的材料与该学生在超市和食堂的消费记录,以及抽样座谈的情况进行比对,如果数据不吻合,那学校的老师就要进行家访,进一步核实,以达到精准认定的效果。
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赵建军表示,取消盖章、改为承诺,这项改革是建立在对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任的基础上,也希望广大学生珍惜这份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