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面生态渔业:现代渔业装备升级迎来新风向
2019-07-16   来源:中国船舶报

今年以来,大水面生态渔业成为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和渔业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新热点。作为我国渔业生产的重要“阵地”,大水面渔业的转型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时期。业界人士认为,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应抓住大水面生态渔业“破旧立新”的重大机遇,加快现代渔业装备技术升级,进一步提升与渔业的融合发展水平。

46.jpg

渔业改革发展新热点

根据相关行业组织定义,大水面渔业是指从事内陆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域养殖、生产、加工、销售及其他与内陆天然水域渔业相关的餐饮、种苗、物流、服务等活动的总称。在我国,大水面渔业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河流和湖泊自古以来就是淡水渔业的主体。

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已成为实施渔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今年2月,农业农村部召开渔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专门对推进大水面渔业发展进行了部署,要求更加突出大水面渔业的生态属性、美化效果、富民功能,把大水面生态渔业打造成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绿色发展的样板。

农业农村部《2019年渔业渔政工作要点》也要求,以大水面生态渔业为重点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组织成立国家大水面生态渔业科技创新联盟,出台大水面渔业发展指导性意见,总结推广大水面可持续利用模式。

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工作已经启动。今年3月,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牵头举办了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领导小组集中研讨会,明确了2019年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除《2019年渔业渔政工作要点》相关目标和上半年已完成的工作任务外,我国下半年还将举办大水面生态渔业现场推进会和大水面生态渔业高峰论坛。

产业转型发展更迫切

中国大水面渔业先后经历了天然捕捞、人工增殖、集约化“三网”养殖和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生态渔业等发展过程。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四大家鱼”的繁殖成功,人们逐渐开始在大水面中放养“四大家鱼”。到80年代,兴起了在大水面中利用“网箱、网围和网栏”的“三网”养殖。90年代后,规模化“三网”养殖的品种增加,大水面渔业的产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很多大水面成为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

但是,部分地区大水面渔业生产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对江河、湖泊和水库过度利用,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水环境破坏,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失衡,例如鱼类资源小型化、经济鱼类资源衰退、沉水植被切断生物洄游通道等。

大水面渔业的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随着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不断提高,近年来全国很多地方拆除网箱网围、叫停水产养殖。一些地方简单粗暴、一禁了之的做法,直接导致了产业发展的停滞、水域资源的浪费和水体水质的下降。大水面渔业的大量退出,甚至影响到湖区、库区渔民的生活保障和社会稳定大局。

解决大水面渔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科学利用、创新机制、融合发展的新路,是发展大水面渔业的迫切需要。下一步,主管部门将推动研究制定大水面渔业增殖容量标准和技术规范,组织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推进技术成果转化,推动出台发展政策,促进大水面增养殖、捕捞、加工、冷链物流、休闲及旅游等业态实现有效融合。

助力绿色发展有机遇

在大水面渔业调整的关键时期,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完全能有一番作为。业界人士分析,与海洋中的捕捞、养殖生产不同,大水面渔业的规模化、绿色化发展有着特殊的需求和特点。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可紧密结合自身专长和特色,实施工程与装备方面的技术创新,进入这一新领域。

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需要加快现代渔业装备技术升级改造。玻璃钢渔船、电动船舶、节能型柴油机和新型渔船节能技术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加强跨领域的产学研合作,集成应用现代渔业新装备、新技术,将促进养殖技术和基础设施更新换代,朝工厂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此外,在大水面渔业中提升信息化水平,应用物联网技术,推动智慧渔场建设,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的根本要求。业界人士认为,随着大水面生态渔业加工、冷链物流、休闲及旅游等业态的发展,相关技术、设施和装备的需求将逐步释放。一些船企和科研院所已有一定技术积累,可以此为契机,大力推动商业化应用。例如,休闲渔船已形成了高、低不同档次产品系列,可以应用于各类湖泊、水库。

生态环境修复和渔业执法工作同样是大水面生态渔业中的重要一环。为修复水域生态环境,可以开展船载废弃物及水处理系统装备技术的研究,同时开发具有水域污染监测和处理、渔业资源增殖等综合功能的船舶。另外,强化执法工作保障,维护渔业生产安全和正常秩序,也需要充足、可靠的渔业执法船舶。这些均为相关船企提供了新的机遇。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