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栽培生理研究室经过近五年的潜心研究,集成推出了“玉米膜侧播种艺机一体化技术”(以下简称“膜侧播种”)。日前,“膜侧播种”现场观摩会在山西省忻州市三交村举行。
干旱是影响山西省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地膜覆盖作为有效的抗旱措施,在山西省玉米生产中已有较大面积的推广。
但在山西省年有效积温高于2700℃的地区,地膜覆盖却造成了玉米早衰、地膜污染严重、农民不愿投工放苗等问题,使得玉米产量始终难以提高。
据了解,传统地膜覆盖以开沟铺膜后将玉米种于膜上为主要推广模式,这项技术在冷凉区推广问题不大。但在高积温区推广,则必须投工放苗,防早衰。
“当地农民种玉米,最头疼的就是地膜覆盖后投工放苗,一说放苗,再高产也不愿意干。”负责该研究项目的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长张中东对此深有体会。
将膜上种改为膜两侧种,是该技术与传统地膜覆盖玉米最大的不同之处。其通过铺膜带起拱形小垄,集纳雨水到苗带,确保玉米在生长前期能够抗得住旱。技术另外的创新之处在于:铺膜、播种、镇压一次性完成;不打孔、不放苗、不开沟、易操作;保墒耐旱强、除草效果好、增产显著;地膜容易回收。
在观摩会现场,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薛吉全评价道:“膜侧播种这项技术改得好,一是起垄变平铺,解决了残膜回收的问题;二是在播种带上增加了镇压功能,出苗效果非常好。”
一项技术好不好,能不能站得住脚,能不能推得开,习惯于“吹糠见米”的农民最有发言权。
“去年伏旱严重,采用膜侧播种的玉米出苗率、整齐度都比普通玉米好,亩产量达到了782公斤,比普通旱田玉米增产300多公斤。”三交村的玉米种植大户张保林说。
示范测产的结果表明,膜侧播种比露地栽培每亩最少增产玉米75公斤,除去地膜(25元/亩)、播种(20元/亩)等增加的费用,每亩至少可为农民增加收入75元。而且新研制的膜侧播种机,播种速度达到每小时8亩左右,比当前生产上应用的铺膜播种机快了2~3倍。
“现在种玉米,密度增加了,机械化程度提高了,种不好,就管不出高产量。”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璞认为,膜侧播种实现艺机一体化,为提高旱地玉米产量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山西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副处长王向阳认为,目前山西省地膜覆盖种植的玉米面积已达600多万亩,推广膜侧播种前景广阔,意义重大。
“目前,这项技术已具备在生产上大面积复制推广的条件。今年我们在山西全省设了30个推广点,让该技术在推广应用中不断完善,使更多农民从中受益。”张中东说。
(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