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源在自己的农场菜地。
台风前源凤农场的菜地。
台风“尼伯特”将源凤家庭农场摧毁殆尽。
王永源从没想到自己的源凤农场会因一场台风遭受重创。“7月9日的台风‘尼伯特’,带来大量降水,河道满水,淹过农场,100多亩的作物损失惨重,基础设施基本毁坏。”王永源说道,“庆幸人员安全,但是创业归零,资产负债。”
最近,在福建青年创业促进会专家组以及朋友们的支持鼓励下,王永源重整旗鼓,决心继续创业。他计划以灾后生态重建为切入点,启动“伴你成长”计划,打造一支再造乡村文化经济的专业服务团队,培养在地化综合型乡建人才。未来用“双创+农户+产业”的模式,帮扶受灾农户及家庭农场,通过抱团,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涉农人员造血式生态重建,让帮扶与被帮扶人员一同成长。
家庭农场 只能适度规模经营
王永源是泉州安溪人,2008年从福建农林大学作物学院毕业后,被公司派往非洲,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工作。两年的从业经验让王永源认识到农业的魅力和潜力。
2010年,结束外派的王永源回国后,在闽清县白中镇田中村筹建源凤家庭农场,租赁了100多亩土地种植时令蔬菜。来自农村的王永源再回农门,遭到了全家的反对,但是他的坚持让家人也无可奈何。
起步阶段,王永源走的是传统种植道路。毕竟经验不足,对市场预判错误,他栽过跟头。“当时自己认为花菜赚钱,于是种花菜。没考虑到花菜种子成本高,结果投入太多却没带来理想的收益,造成亏损。”
经历过失败教训,王永源逐渐摸清了蔬菜种植的门路。由于农场靠近乡镇所在地,交通便利,产品销路不愁。经过全家人的努力,2015年农场还被评定为福州市级示范家庭农场。
在农场发展过程中,囿于管理能力、人工和土地成本等因素,他发现家庭农场只能适度规模经营,“按照现有的蔬菜种植模式,我们一家人只能管理经营好200亩土地,即使扩大范围至500亩也无法实现收入翻倍”。
如果扩大种植品种,综合性农场如何运营?王永源四处取经。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乡建中心和正荣公益基金联合在福州闽侯荆溪关中村启动了“故乡农园”生态农场项目。从人员团队配备到具体的经营管理,王永源亲身经历了综合性农场的运营。
CSA(社区支持农业)、蔬菜配送这些时髦的农业新业态、新名词都在故乡农园进行了落地实验。“接触到的不仅是高端农业、精致农业,还有国内外的顶级农业专家,在交流互动中,自己对于农业的见解很有提升,特别是对生态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需整体产业式支持
2014年,源凤农场附近工业企业正式搬迁后,王永源看到了在田中村实践生态农业的可能性。他试种过台湾的农产品特色品种,譬如黑金刚花生、台湾树豆、台湾藜麦等经济作物。
王永源经历传统种植、生态种养殖,又接触了现代农业和农业综合开发,尽管结果好坏不一,他一直思考着:年轻人在农业板块该怎样立足发展?
接触了国外的农业发展经验,王永源觉得,做农业需要跳出农业全方位思考农业,“不能把农业限定于第一产业,现在的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经融合了一二三产业,日本将农业定义为第六产业是有道理的”。
所谓的第六产业,其实就是集生产制造、知识教育、旅游休闲及科技服务等为一体的典型产业。2015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王永源觉得,正是农场转型的好时机。于是,今年上半年,为了寻找合适的业态,他四处调研。
王永源发现,农产品大家都说过剩,其实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根本不过剩。“全台湾的130多家观光工厂涉及的行业超过50个,而且很多都是家族传承关系,都是应用现代营销对行业进行反思后进行改良的产物。”
王永源对于农场转型经营有了初步的想法,“年轻人要想面向全国做大农业,投资大根本驾驭不来,最好立足本地本土做农业,做好适度经营”。
他也反思,为何很多休闲农业和家庭农场生命周期都不长,“固定投资投入容易,但缺乏能够活化的产业群”。乡村急需服务本土区域型乡村青年人才,农创青年急需有整体产业式支持。建立一个区域性的观光作坊,建设一个手工业产业群是否可行?王永源决定在自己的农场做一场实验。
今年5月,经过积极奔走,王永源准备在源凤农场启动“两岸观光作坊产业群孵化基地”。这是台湾“观光工厂”的本土化再造,这个基地希望与青年乡建人才一同通过互联互荣、资源整合再造合力。
灾后重建 奋力救己救他人
梦想正要起航时,台风“尼伯特”让源凤农场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万元,重建预估得耗资60多万元。与其自怨自艾,不如打起精神,不服输的王永源决定重新开始。之前曾经谈过合作的朋友也表示愿意继续为其提供金融、文创以及营销方面的帮助。
福建青年创业促进会专家组为农场的灾后重建提供了参考意见。“首先是建议我恢复生产,稳定基础收益;二是重新思考创业方向;三是通过募资、低利息贷款等方式提供实质支持;四是寻求社会力量的帮扶。”王永源认为,灾后重建需要多个环节相互结合。
源凤农场需要自救,但是王永源更希望实现自救的同时还能救助他人。“周边还有很多农场受灾。跟我们有合作关系的农户就达到100多户,他们都是当地的贫困户。”
目前,王永源正与各地的社区营造及灾后重建专家联系,计划结合原来的构想,探讨形成一个综合的“伴你成长”计划:重建一个“两岸家庭农场交流示范基地”,同时“两岸观光作坊产业群孵化基地”也按计划继续推进。
“我希望应用‘双创+农户+产业’模式,采用多角度自救+帮扶策略,同步探索如何让被帮扶与帮扶人员一同成长,期望实现与更多青年及农户共同创业就业。”
例如,以本土的农产品为切入点,他想启动闽清毛脚鸡的养殖众筹计划:统一提供生产物资和预付部分资金,委托农户养殖毛脚鸡,并且指派专业人员辅导养殖过程,提供专业服务。后期的产品营销由专业人员及团队负责。
以此项目为标本,还可以逐步启动种植类(可加工或配送类农产品)的订单预购式帮扶 ,结合之前筹划的两岸观光作坊产业群孵化平台,逐步落地乡村建设实体产业群。
“打造一支集再造乡村文化经济的专业服务团队,培养在地化综合型乡建人才,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涉农人员造血式生态重建。”王永源表示,灾难虽然无情,但是灾后重建也是一次机会。
王永源已在他制作的微信公众号“源凤家庭农场”发出英雄帖,求指路,求推荐,希望集智四方,让更多人对他的灾后重建生产及运营方案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