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琅岐红蟳养殖基地:饵料丰盛个头大 饲养讲究水域佳
2019-09-10   作者:欧阳进权   来源:福州日报

3.jpg

鲜活的红蟳四处爬行。

秋风起,蟹脚痒,又到了贴秋膘的时节。中秋节临近,连日来走进琅岐岛,实地探访渔民养殖红蟳“秘籍”。

基地产量大增 让更多人有口福

在琅岐岛最东端的云龙矮岭垦区海边,堤坝外潮起潮落,堤坝内水域达2000亩,这就是琅岐红蟳养殖基地之一——鑫海养殖基地,高峰时每天能产出2500公斤红蟳。

“现在进入了红蟳收获的季节,今年产量至少可以翻倍。”有着20年红蟳养殖经验的福州鑫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叶长铿告诉,为了让更多人吃到琅岐红蟳,鑫海一直希望扩大养殖规模,提高红蟳产量,但随着国际生态旅游岛建设提速,琅岐土地资源更加稀缺,基地只能在水下做文章。原本养殖区域水深只有1米,今年春节前,养殖基地投入数百万元清淤,清淤完成后,水深达3米,相当于容量扩大了两倍。

立体化养殖 饵料丰盛食量大

偌大的养殖区域,如何投放饵料?

“我们基地坚持生态立体养殖,全程不投放饵料。”叶长铿说,红蟳吃的是养殖区域的蛏,以及各种小鱼小虾。蛏是养殖基地每年投放的,小鱼小虾则来自大海。

据了解,养殖区域高出海平面2米,但涨潮时潮水比养殖区域高,尤其农历每月12日至18日,以及农历27日至次月初三都有大潮,这也是养殖区换水的最佳时段。

看到,养殖区靠近海上岩礁的位置建有挡水坝,两进一出。涨潮前打开排水闸,将养殖区的水排到大海;涨潮时打开进水闸,海里的小鱼小虾就随潮水自动流入养殖区。

要捕捞时,工人们打开排水闸,水流汇入大海,排水闸上绑着大网兜,随水冲出闸门的红蟳和鱼虾留在网兜内,工人不时将网兜末端捞起来,红蟳和各种鱼虾被倾倒出来,就像渔船捕捞作业一样。这只是一种顺带的捕捞方式,平时主要通过夜间撒网、次日凌晨收网的方式进行捕捞。

琅岐其他养殖基地也表示,红蟳对饵料要求很高,1000公斤红蟳每天会吃掉80公斤至100公斤新鲜的鱼虾。一些小规模养殖场常年从渔民手中收购新鲜小鱼小虾用于投喂,碰到台风等坏天气,不容易买到小鱼虾,养殖规模也不容易扩大。

个大脚肥 特定水域造就独特风味

“琅岐红蟳的最大特点就是个头大,尤其是脚肥。”在捕捞现场,叶长铿一边说,一边用拇指和食指压着红蟳最后两排脚的中间位置,这是抓红蟳的最好方式,可以避免被大钳子夹到。

在捕捞现场,还看到,装红蟳的塑料筐里还有不少带叶的树枝,养殖场工人说,树枝是用于隔离红蟳的,避免上岸后它们相互碰撞打架,红蟳脚一旦脱落就会影响售价。

琅岐红蟳学名叫“锯缘青蟹”,因其青色的外壳边缘有锯齿状而得名,生长在无污染的水源地。与别的红蟳相比,琅岐红蟳膏多肉肥,蟹肉纤维细腻,风味绝佳。如果懂得挑,消费者还能挑到双重壳的,这种蟳肉质更饱满,味道更鲜甜,吃起来相当过瘾。

“琅岐红蟳是有特定生长区域的,离开这个区域,口感就变差了,就不是真正的琅岐红蟳。”叶长铿说,琅岐岛位于闽江入海口,这里是淡咸水交界处,独特的水质、水温、盐度和丰富的饵料,造就了红蟳的独特风味。

2015年,琅岐红蟳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有了自己的“身份证”。如今琅岐红蟳风头正劲,2017年9月还被端上了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峰会的餐桌。去年首届琅岐红蟳节上,3万人到场追捧,近60万人次通过网络“围观”。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