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苗由室外走向室内
1976年,花蛤在城厢区灵川镇下尾村被发现。“经过孵化、从土池到大面积育苗池,花蛤的育苗之路,可谓在坎坷中,跌跌撞撞成长。”莆田市花蛤协会理事林秋景说,今天,莆田能够成为中国花蛤之乡,得来不易。
1976年,省科委和省水产厅联合在下尾花蛤场实施“菲律宾蛤仔土池人工育苗试验”课题,高中刚毕业的下尾村村民林秋云,开始参与该课题的研究和实践。1979年,他和课题组成员一起攻克了技术难关——花蛤土池小水体育苗,获得成功,在我国最早实现了花蛤人工育苗。
33年后的2009年,林秋云参与完成“菲律宾蛤仔现代养殖产业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技术,他因此摘得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有了技术,林秋云召集人马,做大花蛤这块蛋糕。这些年,他依靠海源有限公司这一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积极推广“公司+基地 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在海源花蛤育苗和养殖的带动下,城厢区现有从事花蛤育苗生产、花蛤养殖、销售、加工人数超万人,一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增收致富。
花蛤苗从养殖到捕捞的过程,常常是一大队人马齐上阵,才能解决问题。“我们从厦门研究到平潭,前后用了3年时间,开发出一条龙机械化加工的技术。”林秋景说,原本一车25吨一天需要200个人洗苗,现在只需要6个人,效率大为提高。
前两年,有些地方的育苗成活率大幅度下降。莆田市海洋与渔业局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王春忠分析:“传统的土池育苗,长年累月,粪便、残饵累积在池中,培育花蛤苗的‘底子’逐渐老化,成活率自然就低了。”
于是,室内育苗应运而生,以平海、南日岛为主要阵地。花蛤的育苗也走到了一个新阶段。
室内养殖优势相对明显。“它可以启用工厂化模式,这相较土池更专业化,同时育苗成活率更高。”王春忠介绍,室内养殖让资金周转更快,不用一股脑儿全投在一个篮子里。
2011年,莆田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花蛤之乡”称号。此后的7年间,花蛤育苗从室外走向了室内,加上花蛤行业协会间相互扶持,积极与辽宁、浙江等外地专家技术合作,与高校、科研机构深入产学研合作,共同研发花蛤良种,让莆田的花蛤从育苗到养殖都无愧于“花蛤之乡”的美名。
2017年,莆田市花蛤育苗面积近5万亩,白苗年产量5万多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年产值10亿多元;花蛤养殖面积近8万亩,比上年增加15000亩,年产量5.8万吨,比上年增加8000吨,产值5亿元,比上年增加近2亿元,带动就业8000户,比上年增加1300人。
产品由线下走到线上
10月26日,走进位于莆田海源国际大酒店的中海源科技展厅,在“花蛤产业科技发展之路”一栏,讲述花蛤产业发源、科技发展、领路人及产业推动企业中海源集团的发展史,呈现出中国花蛤产业发展30余年中,莆田作为“中国花蛤之乡”的突出贡献。
中海源(福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2010年成立。自成立之日起,其对绿色农用生物产品、海洋生物产品的研制及销售就一直没有停过。眼下,依托于中海源集团的蛤老大品牌,该公司已经拥有花蛤养殖基地、生产加工基地、仓储物流基地、全国主食示范加工基地。公司的技术团队已研发具有自主专利的海洋异养微藻DHA提纯和精制技术,并形成一系列产品。其中,当红的蛤老大“蛤晶”,更是非味精增鲜调味品的开创者。
在海源国际大酒店,毗邻科技展厅的是同期开业的蛤老大(福建)食品有限公司线下官方旗舰体验店,店内主要展示销售的是蛤老大“蛤晶”、蛤肉罐头等系列产品。海源实业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郑剑丽介绍,在这里,蛤老大专设品尝区,让消费者对蛤老大品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感知;同时在销售模式上,为顾客提供展示、体验、购买、售后等全流程服务。
问及公司打造线下体验店的直接原因,郑剑丽解释说,希望能够融合线上线下的渠道,打造集展示、体验、购物于一体的体验店,补充电商的单一模式,走向电商与店商的全新发展模式,为品牌和用户打造共同成长的基地。
10月27日,由厦门市服务业工会联合会主办,蛤老大(福建)食品有限公司承办冠名赞助的厦门市第24届职工技能大赛“蛤老大”杯创意冷菜暨第二届古早味美食竞赛上,厨师们花心思秀技巧各显其能,呈现美食盛宴的同时,也让“蛤老大”声名彰显。
“今年初,我们利用天猫、京东、楚楚街等平台,进行网上营销,加上一直以来的餐饮渠道,花蛤的副产品得到了比较稳定的销路。”郑剑丽介绍,除了国内市场,目前,精加工的单体冻花蛤肉已打入日本、欧美市场,进一步拓宽了“中国花蛤之乡”的国际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