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见稻丰鱼肥时
2019-10-11   作者:邱盛林 李素芳   来源:福建日报

金秋十月,晚稻金黄,稻粒像小蚕宝宝般成串地垂挂着,田里的水退到了格子般的深沟里,鱼儿赶集般地聚在深水沟里,一听到声响或有人来便打架似的溅起一阵阵水花。

面对丰收在望的晚稻和满田沟的鱼群,毛志军脸上溢满笑容,对前来参观的人说:“一个是生态稻,一个是生态鱼,一亩田除了成本赚个两三千元没问题。无利不起早。种一亩田轻轻松松有个几千元赚头,推广应该不成问题。”

今年50岁的毛志军是光泽县寨里镇桥湾村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村委会委员,能通过自己试验,为村上人踩出一条种田增收致富的门路来,是他多年以来一直都在做的事情。

桥湾是个距县城40多公里的少数民族村,面对“人走田荒”的困惑,毛志军说:“只有靠产业才能留住人。”

但桥湾村2362亩耕地,除了烟稻轮作产业600多亩留住了部分劳力外,其余很多劳力暂时留在家里种田和砍些毛竹卖,半年忙碌半年闲,收入管吃管用没有剩,迟早得抛田外出赚钱。“要让大家留下来振兴乡村,就得有人带头兴产业。”2000年,毛志军中断了收入很不错的客运生意,返乡创业。

桥湾村有1.7万亩山林,当时消灭荒山,每年都有造林的清山材和枝丫烂在山上或被烧掉很可惜。毛志军就和村干部一起引进浙江师傅,用枝丫材做原料种黑木耳,在田里搞菌稻轮作试验。头年一口气投20多万元,种了10万筒黑木耳。种的整个过程都叫村上人来看,说:“如果成功了,就照着这样做。”

黑木耳果然遂了毛志军的初心。一亩田头季种水稻,收了500多公斤的稻谷,二季种黑木耳,才短短几个月又净赚了2万多元,村上人看了次年就跟进了30多户,规模达300多万筒,每筒纯利4元,等于给全村带来了1200多万元的纯收入,全村373户、户均达3万多元。

黑木耳属“短平快”项目,最适合山区农民了。可是几年以后,荒山都造了林了,种黑木耳没有枝丫材做原料,再不转产势必造成偷砍阔叶林种黑木耳现象。经过市场调查和走访行家,羊肚菌既不要木材作原料且效益比黑木耳还高,同样可以在田里搞轮作。毛志军决定先试一试。

2016年,毛志军先试种了5亩。谁知道没得到羊肚菌的利反而亏了4万多元。分析失败原因有二:一是菌种不纯,二是温度要求太高,一超过20摄氏度就死菌。本来“失败是成功的师傅”,再坚持一下就能成功的。毛志军说:“技术要求太高的,效益再好也不适应推广,因为乡亲们经不起失败。”

对当时的毛志军来说,亏了4万多元可不是小数目。上有老父老母,下有上大学的女儿和上小学的儿子,一家的开支容不得他再去“冒险”交“学费”,但毛志军抱定初心,为了给乡亲踩出更多的致富门路,还得把上增收新项目的试验事情做下去。去年见市场上小龙虾俏销,他又和人合伙试养小龙虾。

把“庙垅”梯田改造成40亩虾池,再投苗,先后花了十几万元,小龙虾还没长大,就被告知是“农保田”不能养虾!养虾不成反被虾咬。有人劝他“别再去试这试那,还是去干老本行搞客运”,但毛志军仍然不改初心,填平虾池改种水稻,就在稻田里搞鱼稻共生,养起稻花鱼来。

老天不负有心人。眼看着40亩生态稻丰收在望、稻花鱼成群跳跃,心里盘算着卖粮卖鱼的收益和来年乡亲跟着养稻花鱼的情形时,毛志军开心地说了一句:“终于盼来了稻丰鱼肥的这一天!”

责任编辑:郑丽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