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绍文:一粒小种子,田野生芳华
2019-10-21   来源:福建日报

res07_attpic_brief.jpg

 丁绍文与农户交流

脱贫攻坚,我们有力量

    在八闽大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怀揣对三农的情怀,感恩生养的父老乡亲,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把创新和活力带到农村,为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乡村振兴而奋斗。“坚守”是他们挥洒青春的方式,“感恩”是他们掷地有声的承诺,“勇敢”是他们无所畏惧的动力,“信仰”是他们不走寻常路的后盾,“梦想”则是他们写下的最美人生注脚。

    今日起,助村栏目将陆续推出“脱贫攻坚奋斗者”系列报道,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反映脱贫攻坚成果,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形成合力、增强动力,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

    在闽江源头建宁县,有这样一位农民,他扎根土地,潜心钻研,是制种业的行家里手;他把一粒种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带领农民增收,在扶贫开发的道路上,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获得了乡亲们的一致认可。

    他就是2019年度“全国十佳农民”丁绍文。

    10月11日,在建宁县溪口镇桐元村,丁绍文在晚季制种田里查验收成。“再过三五天,村里制种基地的千亩杂交水稻就可收割,这意味着今年的制种也进入尾声。”丁绍文说道。

    丁绍文是建宁县文军种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作为建宁数一数二的制种合作社,目前辐射带动1600余户农户参与杂交水稻制种。在建宁有这样一句话:“全国100粒杂交水稻种子有10粒出自建宁,10粒建宁杂交水稻种子有一粒出自文军。”

    “想方设法提高村民收入”

    在中国的制种界,有“北张掖,南建宁”之称。建宁县是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建宁水稻种子”更是全国水稻类种子中唯一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丁绍文则是建宁水稻制种业崛起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出生于建宁县溪口镇半元村的丁绍文,20世纪80年代末从部队退伍回乡。1991年,丁绍文开始担任半元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最愁的事就是想方设法提高村民收入。”丁绍文说,“那时村民收入主要靠种植水稻,每亩最多收入三四百元。”

    1998年,丁绍文为村里争取了200亩制种指标,在村里尝试杂交水稻制种。“当年每亩收入有六七百元,比原来翻了一番。”丁绍文说,尝到甜头的半元村,从此走上了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之路。

    在半元村,丁绍文手把手地指导、监督农户播种、插秧、授粉、防治病虫害、收割、收购等制种各项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几年,半元村成了建宁有名的制种专业村,当地农户生产的种子色泽金黄、颗粒饱满、产量高、质量好,很受市场青睐。

    2000年《种子法》颁布实施以后,种子行业逐步放开。2006年后,建宁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吸引越来越多的种业公司进驻组织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制种区域和面积迅速扩大。面对新形势,丁绍文将生产基地向周边村庄扩展, 并在2010年创办了建宁县文军种子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

    2013年,建宁县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后,丁绍文成为建宁首个“制种经纪人”,并取得了工商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

    如今,凭着良好的个人信誉和过硬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技术,文军种业和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中种集团、北京金色农华和隆平种业等十多家国内知名种业公司开展合作。“2018年合作社制种订单面积2.1万亩,生产优质杂交水稻种子410万公斤,总产值突破7000万元。”丁绍文说道。

    “说得多不如做给农户看”

    杂交水稻制种是一项技术活,与水稻种植有很大不同,生产过程对技术要求高。

    见证“建宁制种”在中国粮食安全版图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丁绍文坚信,兴农靠科技。他“敢于吃螃蟹,争当领头羊”,所试验示范的多项技术得到同行认同并推广应用。

    2008年,丁绍文开始推广机械化应用,从飞机防控病虫害到机械化插秧,从建仓库、冷库到添购种子精选机、种子烘干机等设施设备,大大推进了建宁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水平。

    中晚制种收割季节天气时晴时雨,种子“晒干难”。2015年,丁绍文在全省试验首创改造密集式烤房烘干种子。“当年改造了3个烘干房,一举成功,与太阳晒干的种子相比,烘干的种子出芽率更好。次年,合作社改造113座烤烟房。”丁绍文介绍说,2017年这一技术在全县全面推广,彻底解决种子“晒干难”问题。

    丁绍文还向合作社社员成功示范推广了杂交水稻制种授粉后割除父本的技术。割除父本后,不仅改善田间通风透光、减轻了病虫害发生,还有效提高了种子的产量、纯度、千粒重,有利于机械化收割。

    在新技术推广过程中,丁绍文说,要讲究策略,“说得多不如做给农户看”。在割除父本技术推广过程中,他技术性地选择了6亩地做实验,对照后,农户们发现割除父本的产量高。丁绍文还联合种业公司给农户奖励性补贴,“每公斤补贴0.6元,让他们更有积极性做”。

    丁绍文透露,近年来合作社在多处建立62个水稻(制种)新品种展示基地,为建宁县建成“全国杂交水稻科研、育种及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展示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都愿意跟着丁总干”

    “我们都愿意跟着丁总干。”溪口镇桐元村制种大户刘书贵如是说。老刘年近五旬,制种超过20年。“我们就是怕种不好,卖不出。丁总不仅质量抓得好,而且讲信用。”在溪口镇,众多制种农户都有这样的共识。这是对丁绍文技术和信誉的最高褒奖。

    丁绍文坦承,合作社就是抱团,增加农民的抗风险能力。近年来,文军种业与中种集团等10余家种业公司携手合作,采取“公司+基地+社员+农户”的模式施行订单生产。

    不仅有合同收购的保证,文军的最大招牌还是技术。即使已经是理事长,丁绍文还是喜欢下田。“我经常清早四五点就到田里看叶龄。”他透露,“通过看几天长一片叶子,由此判断花期,这是制种最关键的一步。”

    为了更好地推行和贯彻生产计划和技术方案,丁绍文在建宁和宁化50多个生产片区分设负责人。刘书贵是片区分设负责人,不仅要种好自家的近百亩地,还得承担桐元片区基地的生产协调工作。“按照生产计划案,我们这些负责人主要起到沟通协调作用,例如在扬花授粉这样的关键时期,会配合技术员对农户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刘书贵说。

    “身兼数职”的还有55岁的刘书星,他是文军种业的技术员,每年除了操持自己的十几亩地,还承担着“技术落地”的重担。“每个地块情况各不相同,每年气候也是千变万化,要怎么把握好花期相遇问题,始终是一道永远在路上的难题。”丁绍文透露,每年从插秧到扬花授粉期,技术员的身影始终活跃在一线,为农户解疑释惑。

    实干加巧干,丁绍文培育出许多拳头产品,例如“文军五号”最高亩产常年稳定在300公斤以上,还曾创造出超过400公斤的亩产纪录。

    “带富一方是责任也是任务”

    既帮农户产出好种,又帮农户卖出好价。去年文军制种带动的农户一季制种亩产值4047元,亩纯收入3200元。仅此一项,合作社社员及所带动农户的年人均纯收入达1.8万元,高出当地其他农户收入二三成。

    杂交水稻制种产业成就了丁绍文,他先后获得“福建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等称号。

    丁绍文说:“心系家乡,带富一方是一份责任,也是一项任务。”

    在丁绍文的带领下,半元村全村297户农户仅杂交水稻种子这项收入就达930多万元,90%以上的农户住进了新房,整个村庄环境优美,村容整洁,是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明星村,今年被省市县列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示范村。

    2016年以来,丁绍文积极帮扶100多户贫困户,合作社免费为贫困户制种提供母本,收购价每公斤另增加0.8元。

    整合多年经验,去年文军种业开始推广“村企合作整村推进”发展模式,为建宁水稻制种生产标准化、规模化、效益化进行更为科学的实践。他带领社员创建了“建宁水稻种子”品牌,为产业转型升级涵养核心竞争力。

    7月,丁绍文从做了9任27年的村支书位置上“主动让贤”,乐见年轻人接棒的他笑言难以休息。文军种子专业合作社已经获评国家级示范社,丁绍文这个“制种大王”又踏上了新征程。

    拓展种子出口业务,与科研院校合作研发繁育和推广新品种……更大的蓝图在眼前铺陈,扎根在这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一粒小种子,期待绽放出更大的芳华。

责任编辑: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