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床养猪“进阶上阵”
2019-11-08   作者:张辉   来源:东南网

11.jpg

千头猪共睡一张发酵床。

12.jpg

使用自动饲喂系统后,一个人最高可管理一万头猪。

13.jpg

饲喂系统可自动加料、水、益生菌。

14.jpg

旋耕机对垫料进行翻堆。

15.jpg

原位发酵床工作原理示意图 杜正蓝 制图

猪市行情波动,政策救市之外,关于养猪业转型的呼声不绝于耳。

作为一种技术方案,被遗忘已久的原位发酵床养猪模式,重新被提及。

原位发酵床养猪能有效减少养殖场粪污排放量,切中环保痛点,甫一进入中国市场,便备受追捧。但由于技术管理不到位,试水多年后,原位发酵床养猪逐渐被养殖户放弃。

如今,原位发酵床完成了技术与管理的优化,试图摆脱阴霾。

“懒汉养猪”纯属误读

现代发酵床技术发端于日本,2000年前后进入中国市场,因其环保属性,迅速成为热门技术。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饲料转化率仅约30%,大部分饲料转化为猪粪尿,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组成部分。”省农科院农业微生物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刘波说,发酵床养猪同时实现了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2012年,初入养猪业不久的漳浦县长桥镇的养殖户何俊鹏,建造了一座原位发酵床猪舍。当时,关于原位发酵床养猪的宣传噱头是“懒汉养猪”法。宣传攻势下,何俊鹏决定引入发酵床养殖技术,投建一座占地约800平方米的猪舍。但他不久后发现,“懒汉养猪”的说法夸大其词。

“撇开建造成本不说,日常维护难度也大。”何俊鹏说,最难避免的是“死床”问题。由于发酵不完全,猪粪尿难以充分消解,养殖废弃物处理效果不尽如人意,其间更滋生大量有害厌氧菌,波及生猪健康。此外,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量,使得猪舍在夏季成为天然的火炉。生猪呼吸道与皮肤疾病发病率因此居高不下。

无奈之下,大手笔投入的发酵床只能投闲置散。何俊鹏的遭遇代表了绝大多数。福建的原位发酵床养猪实践,始于2004年日本洛东公司引进,高峰时全省推行该技术的养猪场超过200家,如今仍在使用的屈指可数。

在刘波看来,原位发酵床节节败退,非技术之罪,问题出在管理失范,技术服务不足。

“譬如,为保证发酵效果,必须每日翻堆,让垫料与粪尿充分混合,以创造一个好氧发酵的环境,让以厌氧菌为主的猪病原无法生存。”刘波说,伴随着生猪踩踏,垫料日益紧实,翻堆难度与日俱增。面对巨大的人力成本,能做到定时、充分翻堆的养殖户并不多,机械翻堆十分重要。翻堆不勤的后果是垫料板结、透气性变差、发酵不均匀,“死床”现象频发。至于高温问题,虽然发酵过程产生高温,但通过蒸发水分,能带走大量的热气,使得发酵床表面温度下降,发酵床表面温度并不比水泥地高,辅以水帘、风机等降温设备,可将猪舍温度控制在理想区间。

要真正推广原位发酵床养猪,必须消除“懒汉养猪”式误读,优化技术管理方案。

进阶版发酵床技术

在福清市渔溪镇,省农科院与武警8710部队共建的福清现代设施农业基地内,1500头存栏菜猪共睡一张1500平方米的“大通铺”——垫料层厚达80厘米的原位发酵床。每天,旋耕机进入猪舍,通过机械翻堆让猪粪尿与垫料充分接触,机械工作每天只需半小时。经由微生物分解,猪粪尿原地消纳,猪舍清洁无味,每年还能产出千吨有机肥。

宽敞的空间里,“二师兄”们爱溜达的天性得到释放,体格健壮,无形中提高了肉质。猪舍内还配备了光、温、水、湿、料自动检测控制与益生菌料水自动饲喂系统。由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偌大的猪舍仅需配备一名饲养人员。

这套养殖系统被称为微生物发酵床大栏养殖系统,是原位发酵床的进阶版。大栏设计,是其最重要的突破。

“传统猪舍采用分栏结构,大型机械难以进入,养殖户只能自己翻堆。”省农科院生物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王阶平说,人工翻堆费时费力不说,还翻不均匀。遇到板结严重的垫料,根本翻不动。技术团队借鉴了鸡舍、牛栏通栏养殖模式,打破猪舍隔断,让机械进出自如,既减轻了劳力负担,又减少了“死床”概率。同时,猪舍通风条件的改善,有利于温度和湿度的调节。

大猪舍该选择什么样的机械?团队选择种植业上普遍使用的旋耕机,轻松实现垫料“大翻身”。

“只要翻到25厘米的深度,每天翻堆1次。30厘米以下到80厘米的垫料无需翻堆,作为微生物种群保存和稳定的垫料层。”王阶平说,这套技术被称为免清理技术,“只要在发酵垫料下沉的地方,或者猪粪集中排泄过湿的地方,进行点状补料,发酵便可以一直使用下去,每年补料量约为总垫料的10%。”

由于不需要频繁更换垫料,养殖过程变得更加简单。“当市场有需求时,随时可将腐熟的垫料处理后作为有机肥销售,再补充新垫料;有机肥不好卖时,无需更换,继续使用。”刘波说。

发酵床养猪,垫料管理至关重要。谷壳与锯末是主要垫料来源,最好按照1∶1的比例配制。但垫料来源并不稳定。“谷壳供应的季节性太强,锯末必须是原木锯末,供应同样有限。”省农科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副所长蓝江林说,迫于无奈,养殖户只能有什么用什么。垫料过于单一,问题随之而来。“只用锯末,吸水性太强,透气性不足,湿度过大,易造成‘死床’;只用谷壳,吸水性不足,难以有效与猪粪尿混合,发酵不充分。”

几易方案后,在花卉种植与无土栽培中广泛使用的椰糠,进入研究人员的视野。椰糠吸水性与透气性俱佳,且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更重要的是原料市场成熟,供应稳定。

亟须完备产业配套

尽管原位发酵床养猪技术体系日趋完善,但受早期挫败影响,目前养殖户接受度依然不高。

因此,市面上出现了替代性产品——异位发酵床。作为福建首创技术,异位发酵床基于原位发酵床改造而来,差别在于养猪床与发酵床相互分离,猪粪尿通过管道输送至发酵床,并进行分解处理。2018年,这套技术被农业农村部作为十项重大引领性农业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来自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省有近千家养猪场引进该技术。

但这只是退而求其次的方案。

“和原位发酵床相比,异位发酵床只具备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功能。”刘波说,原位发酵床养猪更大的价值在于,构建了一个微生物“生物防控”体系,“一方面,发酵过程产生大量有益菌,并附着在生猪体表,如同形成保护层;另一方面,通过摄食有益菌以及利用粪菌移植原料,将健康猪群的肠道微生物通过猪粪排泄到垫料进行扩增,感染到后续的生猪,改善生猪肠道菌群平衡,有益于健康生长”。

刘波认为,原位发酵床养猪能够有效减少抗生素使用。去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明确药物饲料添加剂将在2020年全部退出,同时明确了养殖端“减抗”与“限抗”的时间表。在“无抗养殖”趋势下,原位发酵床有望重装上阵。

但原位发酵床养猪还需要更加完备的产业配套。

“上游需要保证菌种、垫料等原料的稳定优质供应;中游需要构建完善的技术服务、技术培训体系;下游则要为垫料谋出路,由专业的有机肥生产商回收垫料,生产符合行业规范的商品有机肥。”王阶平认为,打造原位发酵床完整的产业链、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势在必行。

蓝江林则认为,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是原位发酵床能够得到推广的前提。这要求生猪产业完成一场转型与变革。

漳州联南强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海兴,长期关注原位发酵床养猪模式。在他看来,尽管该模式有助于实现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极其审慎。“由于行业监管不足,部分厂家在饲料中过量添加重金属元素,导致畜禽粪尿中含有超标的重金属。”王海兴说,这些粪尿转化而成的有机肥,若不经过稀释或有效降解直接还田,长此以往,将造成土壤重金属富集,影响农业生态。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