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日前发布消息,今年以来,中国农业结构调整进展顺利,预计玉米调减面积超过3000万亩,为近13年来首次减少,目标到2020年将玉米面积稳定在5亿亩,调减5000万亩。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当前农业的突出问题是品种结构不平衡,玉米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大豆、棉花、油料、糖料等供求缺口逐年扩大、进口不断增加。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一保”,即保口粮、保谷物;“一减”,即减非优势区玉米;“一增”,即恢复增加优质食用大豆;“一稳”,即稳定棉油糖自给水平。
对此,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副主任李国祥表示,玉米种植面积还需进一步调减,但是,这一过程必须要跟农民增收同步协调进行。
把玉米的结构调减下来,主要是为了缓解玉米的供求矛盾,推进玉米的供给侧改革,调结构,转方式。玉米通过适度的调减,前几年我国都努力来探索以及摸索了很多的经验,我们也出台了一些政策,譬如,力度比较大的就是在全国确定了“镰刀弯”地区,把“镰刀弯”地区玉米的种植面积在十三五期间计划要调减到5000万亩以上。目的是,一缓解玉米的供求矛盾,二是促进玉米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玉米的更好地利用,同时也使玉米的生产结构更好的契合消费结构。
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只是供给侧改革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最为关键的是要解决不种玉米种什么的问题。李国祥表示,大豆、青贮玉米、退耕还林还草都是积极的选择。
目前调了3000万亩,未来还会进一步加大调整的结构。前提条件就是,让调减玉米的农民收入不减少。这就要给农民指出调减玉米之后干什么的路子。现在一些地区提出,减少玉米种大豆。在一些地区,鼓励农民不收割籽粒玉米,而收割青种玉米。作为饲料,在一些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区,通过启动新一轮的退耕还林还草的补偿的方式来增加农民的收入。所以,从目前来看,玉米调减到3000万亩不算多,未来还要加大力度。但是在减少多少力度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尽可能地不要减少农民收入,要给农民找出新的路子,新的增收的路子,增收的空间,增收的渠道,然后再来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