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的会议,11项务实合作签署。12月10日,刚刚在海南三亚结束的首届中非农业论坛,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农业发展方案越来越受到非洲各国的欢迎和认可。非洲有资源、有需求,中国有模式、有资本、有技术,双方合作有基础、有意愿,自然天成。
近年来,中国通过在非洲建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遣农业专家,有效促进了非洲伙伴国农业技术水平提升。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拉动了当地农业生产、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提高。
通过与当地企业、农民建立利益共享模式,中国帮助非洲国家建立起产业体系,支持非洲国家落实战略发展规划,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首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以“共创农业可持续发展,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新型中非农业合作关系”为主题,500多位参会代表围绕农业经贸合作、农业科技创新合作、三方合作等方面,充分交流了中非农业合作的成功案例,为共同推进中非农业合作提供新思路,增强了信心。
政府务实合作不断深化
“非洲正在进行包容性农业改革,为未来50年提供经济转型动力。在中国的帮助下,非洲绿色革命联盟正在起草非洲未来农业发展计划。”非洲绿色革命联盟理事会主席、埃塞俄比亚前总理海尔马里亚姆·德萨莱尼认为,中非农业合作基于平等、互利、共赢,中国和非洲有类似的小农结构,有适用于非洲的农业技术、小型农机、灌溉技术,非洲可以从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权属上学习到很多,有助于非洲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加快农业转型。
在海尔马里亚姆·德萨莱尼看来,农业国际合作是中国开放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业交流与合作是构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最佳结合点之一。非洲绿色革命联盟的目标就是通过整合非洲各国的需求,寻求农业系统性合作,设置具体改革方案,促进非洲3000万小农家庭发展生产。
论坛期间,中国农业农村部与非洲联盟委员会、非洲绿色革命联盟等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国际组织、科研单位和企业签署了11项务实合作协议。
“论坛为中非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开辟了新路径,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刚果(布)农业、畜牧业和渔业部部长亨利·琼博说,对非洲各国而言,必须要实现一个不依赖于天气、更有持续性、抵抗性更强的农业。中非农业合作共同实施一些涉及共同利益的合作项目,快速地实现农业转型,提高农业生产力,加强农产品贸易。
“粮食安全是国之根本。”塞内加尔农业与农村装备部部长穆萨·巴尔德同样认为,非洲国家可以从中国农业发展历程中获得许多宝贵经验,中国农业在改革开发和现代化进程中,从未放弃对农业的科技创新和发展,这为非洲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典型经验。到2030年非洲要实现粮食安全,这是中非农业合作的重中之重,希望通过学习中国农业发展中的务实和效率,帮助非洲各国找到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方案。
塞内加尔欢迎中国企业到当地投资农业项目,尤其是鼓励中资企业与非资企业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共同投资非洲农业。真正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带动培育一批非洲本地的农业企业和人才。
对于如此规模的中非农业深度交流,不少非洲国家农业部长都是带着明确的合作需求参会。赞比亚农业部部长迈克尔·卡坦博在大会发言时便直奔主题,向大家介绍赞比亚农业领域的投资机遇。一是种植业,赞比亚非常适宜种植玉米、茶叶、咖啡等附加值潜力大的作物;二是灌溉领域,急需加大农田灌溉设施建设;三是畜牧业,赞比亚拥有多种畜牧业养殖投资机遇,包括肉牛、奶牛等;此外,还有水产养殖,鱼产品加工、鱼类饲料等方面。
“中非合作,海南有着独特的优势。”作为论坛主办方之一,海南省省长沈晓明表示,海南和非洲国家在气候、资源禀赋上相近,有很大的合作空间。海南正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现代农业是开放的重点领域,将充分发挥自贸港政策优势,努力成为中非之间农业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希望未来能够深化农业科技合作,共同开展研究和人才培养,实现双方在技术和资源上的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深化农业投资和贸易合作,支持海南农业企业把资金、技术、产业带到非洲去,也欢迎非洲国家来琼展示交易优质农产品。
企业项目投资遍地开花
“我有一个心愿,就是让杂交水稻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为世界粮食安全和世界和平作贡献,希望杂交水稻为非洲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介绍,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170万公顷,平均产量每公顷近9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均有推广种植,且增产效果明显。在非洲也试种了杂交水稻,其中马达加斯加试种的2万公顷增产1-3倍。
论坛当天,碧桂园集团、袁氏种业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的马达加斯加农业产业园项目宣布正式启动,将投资5000万美元在马达加斯加建设农业产业园,形成年产4000吨杂交水稻种子产能。袁隆平院士希望以马达加斯加为基点向非洲其他国家发展推进,通过加强合作,让杂交水稻的科研成果惠及更多非洲百姓。
埃塞俄比亚肉牛存栏量世界第五,非洲第一,但却只有2%不到的商品屠宰量,原因就在于屠宰技术和设备落后,尤其是防疫技术滞后。为了大力发展肉牛产业,中国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一年内促成了3个投资项目落户埃塞俄比亚。
中国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副主任冯勇介绍,一个是技术合作项目,帮助改变其生产组织形式,提高流通效率;二是引进牛骨、牛血制药企业,提供其肉牛利用率,延长产业链;三是建设疫苗企业,研发生产口蹄疫疫苗,提高其牛肉质量安全标准,解决其出口瓶颈。
埃塞俄比亚无疑是本次论坛上收获最丰的非洲国家之一,除了肉牛产业项目,埃方企业还与我国合肥燕庄食用油有限公司等公司签订了芝麻国际订单农场合作项目。上个月刚刚从埃塞俄比亚考察回国的该公司国际贸易发展部总监路义军介绍到,我国每年芝麻需求量约120万吨,占全球每年芝麻交易量的75%以上,在非洲投资种植芝麻前景广阔,他们将通过引进国内优良品种,2020年先试种1000公顷芝麻,3年内达到1.5万公顷。届时,预计每年对华出口芝麻1万吨以上,为埃塞年创外汇超1700万美元。
“建立非洲创业基金、培训非洲企业家、表彰非洲生态保护区工作人员……”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林涛说,非洲约有12亿多人口,3000万平方公里土地,农业发展前景广阔。为此,阿里巴巴集团拿出1亿美元设立非洲创业基金,在非开展金融服务和农业人才、电商人才培训,在数字化农业生产、流通、营销、金融、服务等方面,深化与非洲的合作,打造中非农业数字引擎。
目前,阿里巴巴已与卢旺达政府签订了备忘录,在天猫上专门设立“卢旺达国家馆”,推介卢旺达的旅游资源、农特产品等,并利用淘宝直播等形式将卢旺达咖啡打造成国内的网红产品。继卢旺达之后,阿里巴巴还同埃塞俄比亚政府签订备忘录,下一步将在金融、人才培训、电商、生态保护等方面推广“卢旺达经验”。
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在科技合作方面,此次论坛共签署了3份合作谅解备忘录。主要包括: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与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签署了《中非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与刚果(布)农牧渔业部、FAO、IFAD和WFP签署了《木薯价值链提升五方合作谅解备忘录》。
据统计,2000年至2018年中非农产品贸易额由6.5亿美元增长到29.2亿美元,年均增长14%。中国自非洲进口农产品年均增长17.3%,是增速最快的区域之一。截至2018年底,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存量150多亿人民币,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115个,覆盖非洲三分之二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