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这几年来,紧扣精准脱贫、乡村振兴这一主题,位于政和高山区的镇前镇着力突破瓶颈制约,努力寻找一条彰显特色优势的乡村发展路径。
镇前镇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是政和县东部高山地区三个乡镇(镇前镇、杨源乡、澄源乡)的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比邻国家级地质公园佛子山,境内有省级水利风景区鲤鱼溪,有“茶盐古道”“旱地码头”“上上路二十六铺遗址”等古迹,还有闽浙边地委旧址等红色资源。虽有独特的高山地理气候等资源,但当地在发展中也和闽北众多乡村一样面临重重困扰——
山村呈现“空心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全镇人口约3.2万人。其中外出人口约1.6万人,老人、妇女、儿童留守现象十分常见。而未外出人口中又有近9000人集聚在镇区,除极少村庄人口相对集中外,大部分村落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空村”现象。
产业发展缺支撑。第一产业产值占比近七成,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不到30%。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全镇仍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农产品加工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缺乏品牌效应。全镇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相对不足,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薄弱,旅游规划等专业人才短缺。
要素保障难到位。全镇22个村普遍存在“人、地、钱”的难题: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文化生活等方面与城市存在巨大落差,人才引进难,返乡创业难;村集体所有的耕地和林地占比偏低,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建房及公共用地问题解决乏力,外出农户把土地作为失业返乡的重要保障,流转土地意愿较弱,制约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造血功能薄弱,镇财村财有限,无法满足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需求。
民生领域短板多。基于省道302、202线改造结束,全镇交通条件大为改观,但是通村公路“陡、弯、险”状况还未根本改变;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服务功能严重退化,农田水利疏于管理、缺乏新的投入保障机制;集镇片区已建成污水处理厂,但集镇的部分村庄和11个行政村污水管网和终端处理急需完善……
面对困扰,当地干部群众积极弘扬老区精神、廖俊波精神,迎难而上,着力破解难题。
(一)塑造乡村的“形”。充分发挥自然、人文等资源特色,明确“围绕一个中心(高山区休闲旅游养生避暑中心乡镇),打造两张名片(千年古镇、康养小镇),发展三大产业(农业、旅游、电商),打好四大战役(精准扶贫、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建设、民生改善)”的工作思路。一是明确重点,突出集聚效应。根据具体的资源要素情况,依托有活力、有资源、带动力强的村庄,适度采取“小集中、大均衡”的模式有效推进,重点打造小集镇和中心村,进而带动乡村全面发展。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在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政策前提下,采取建一(新房)退一(旧宅)办法,引导农户向集镇和中心村集聚。二是突出特色,加快小城镇建设。围绕“一心两带三区”发展思路,“一心”即以镇区旅游观光接待及风俗旅游为主体形成的旅游核心区;“两带”即以202、302省道形成的景观轴,串起各乡村休闲点,重点提升美丽乡村建设;“三区”即以康养体验、红色传承、田园休闲为特色的乡村休闲发展区。同时注重“疏”“堵”结合,在加大“两违”整治力度的同时,探索在人口相对集中的村落规划部分土地,用于农户建房。三是多措并举,推动农、旅、电商融合发展。鼓励土地流转盘活闲置资源,用于特色产业发展,增强合作社入股、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努力构建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格局;鼓励有条件的村庄因地制宜发展旅游民宿,拓展“农庄游”“花季游”“采摘游”等新业态;依托扶贫电商产业园,进一步拓展高山区农特产品销售渠道。
(二)树好乡村的“魂”。深化党建“1+3模式”,在党支部引领下,自治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特别是乡村振兴促进会)形成合力,建设好“三乡”工程:一是让乡愁留住人心。依托鲤鱼溪“同心乡愁文化馆”,打造全镇文化、情感、精神共同体。系统梳理各村文化资源,讲好乡愁故事,留住乡土、乡景、乡情、乡音、乡邻、乡德,复兴乡村正在消失的农耕文化、孝廉文化、宗祠文化、民俗文化。二是让乡贤发挥优势。视上万在外经商务工的乡亲为乡村振兴的强力支撑,把有心为家乡谋发展、促振兴的外出乡亲纳入新时代乡贤范围,依托乡村振兴促进会,借力乡贤们的人脉、资源, 对接产业项目, 发展回归经济。积极探索乡贤荣誉激励制度,大力宣传乡贤爱家乡、为家乡的先进事迹,形成尊重乡贤的氛围。三是让乡建推动全面振兴。打好项目攻坚战,围绕产业发展,重点谋划争取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新技术和新品种推广、电商产业提升项目;围绕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谋划争取道路交通建设、水利设施、电网改造升级等项目支持;围绕发展社会事业,重点谋划争取高质量教育、农村卫生保障、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项目,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三)留住乡村的“人”。一是激发创业动能,以事业留人。发挥高山区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农业由增产转向提质,提升产业水平;坚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做强一产、做大二产、做活三产,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人才“回流”创业,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让创新创业的活力充分涌流。二是提供政策保障,以情感留人。贯彻好落实中央、省、市、县出台的各类人才政策、创新政策等,并结合实际制定相应激励机制,给予农村优秀人才更多的关怀、帮助和支持,从情感上留住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的心,增强振兴乡村的信心。三是培育新型农民。依托镇党校、乡村讲师团和农民夜校,采用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的培训模式,以“互联网+现代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等为主题,引导农民树立“互联网+”思维,逐步实现农产品“产运销”电子商务一体化发展。以创业技能、市场营销为主题,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创业人才的培育,激发人才内生动力,努力推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