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养老事业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局面,应该做好农村养老的中长期规划,健全农村老龄化应对机制。”12月14日,在青岛举行的2019(第三届)中国农村养老高峰论坛上,多位专家对农村养老发出了加强顶层设计的呼吁。(12月15日《南方都市报》)
未富先老的大背景下,现行养老体系还存在着极大的短板,比如资源分配不均造成的城乡差异。一方面,大量的养老资源都在城市抢滩掠地,因结构性差异而形成了浪费。尽管在部分城市,优质公立养老资源依然“一床难求”,但同时又出现结构性过剩。据统计,北京的公办养老机构中,至少有160家是基层机构,其中有不少存在入住率较低的现象,部分入住率仅为10%-20%。其他较为低端的民营养老机构,同样存在入住率严重偏低的共性问题。
另一方面,农村养老机构则出现了严重的稀缺。无论从总量还是结构上,都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资料显示,至2018年,全国有乡镇32527个,村委会54.2万个,有农村敬老院1.8万所。按敬老院都建在乡镇一级,互助机构都建在村委会进行设想,算下来覆盖率分别为55%和20%。而另一个情况是,2015年的农村、镇和城市的60岁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18.47%、14.53%和14.2%,2016农村社会化养老照料的比重仅为2.8%,医疗卫生机构、老年活动中心供给数量不足。
在“谁来为中国人养老”课题中,“谁来为农村老人养老”更迫切得到回答。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农村留下了一大批无人照顾的“空巢老人”,成为空心化农村最后的坚守者。由于农村物质条件、基础设施和配套制度均落后于城市,农村空巢老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状况非常令人不安。《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社会学研究》显示,因为孤独、空虚、生病以及怕给子女添麻烦,大量的农村留守老人选择了自杀,在子女“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的抱怨下,是老人们“拖累你,还不如自我了结”的决绝。
几年前媒体报道的湖北京山县农村 “自杀屋”“自杀洞”,并不是杜撰的段子而是真实的存在。假若他们能够住进养老院而“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应该不会选择如此极端的方式。让几乎所有的老年人,都能住进养老院是基本的要素保障。在敬老院覆盖率仅超过五成,且大部分只是承担着五保户等特殊群体供养,养老照料比重仅为2.8%的现实下,当务之急首先要解决“有处住”养老机构短缺问题,“住得进”“住得好”的后续问题才有处落地。
这需要破解养老体系城乡二元结构,实行“一盘棋”的综合性政策,在资源的分配上更加均衡。同时考虑到农村家庭收入低、养老机构的盈利能力弱,特困老人、失能失智老人、高龄独居等老年群体数量比例较多等特殊情况,新建或者改造一批公立的农村养老机构,优先解决这部分人的养老入住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一批示范性、优质化的养老机构,通过优质的服务让入住老人更加舒心、安心和放心,用带动效应激活农村老人到养老院养老的意愿,才能破解养老机构建得起而用不好的困局。
补齐养老“轻农村”既要坚定责任,更考验着政府治理能力和管理智慧,在以政府兜底的基础上,需要针对农村实际,更好的运用土地、金融、税收等综合性杠杆,撬动市场资本资源要素的参与,用市场规律来解决问题和化解难题。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除了要让农村有朗朗读书声,更要有冒着烟火的养老院。时下,随着《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的出台,应对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此为契机加快弥补农村养老短板,应尽快实施顶层设计。(堂吉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