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我省将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要强化帮扶、防止返贫,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如何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提高脱贫实效,推动脱贫攻坚向更高质量迈进?代表们纷纷支招。
“报告提出,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令人倍感振奋、倍增信心。太平镇脱贫帽子刚刚摘下,我们要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省人大代表、诏安县太平镇党委书记张文敏告诉,太平镇作为重点扶贫县的重点贫困乡镇,去年初,全镇4个贫困村脱帽,2019年度贫困人口人均收入13500元,是省定脱贫标准线的3.5倍,已入选福建省乡村振兴特色乡镇。
乡村振兴战略是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提升,是脱贫攻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如何做好有机衔接?
张文敏建议,应着力解决乡村振兴人才短缺问题。要在选优配强村级班子上求突破,注重从本乡本土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创业人员、退伍军人、致富能手等群体中选拔培养;健全灵活的创业措施,允许人才、专技人员领办农村实体,允许人才入股创业。同时,深化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各类改革,探索农民参与一二三产融合的利益分配机制,引导创建新型经营主体、经营模式和生产模式,釆取流转、入股、要素投资、劳动就业、生产营销等形式,与企业或新型经营主体合作参与乡村产业发展,扶持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促进村集体、农民、经营主体三赢共富。
我省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以来,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队伍不断壮大。如何推动更多的科特派成为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推动乡村振兴?
省人大代表,福建华佳彩公司党支部书记、工程师鲍光耀建议,建立省级科技特派员人才库,对有意愿支持基层建设的专家科特派,分类建库,为县区提供信息,便于县区有针对性地对接管理,为各地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提供人才支撑,助力“双创”;广泛向社会、科研机构、高校等科技人才聚集地征集有服务基层意愿的专家学者人才,将人才信息录入信息库,并根据人才特长、专业层次和意愿服务地进行分类,建立人才资源库。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人才和基层进行高效配对,由省级部门统筹分派,确保人才资源最高效运用。
完善基础设施,才能筑牢脱贫根基。省人大代表、南平延平区南山镇桐坑村党支部书记童忠喜说,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存在总量不足、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他建议,省、市各级部门要积极争取新农村建设资金,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按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一定比例投入到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大农村公路交通、水利工程、绿化等投入。
“农村农业保险要为脱贫攻坚加把劲。”省人大代表、福建喜浪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温晓红说,福建是自然灾害多发的省份,农业自身规避风险的能力较薄弱,要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议政府出台政策,给农业保险公司一定的保费补贴,并且纳入农业政策支持体系,支持以险养险,由政府赋予商业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农村保险、寿险捆绑式经营的权利,将种植业、养殖业保险划为政策性业务,享受相关政策;为分散农业保险的经营风险,政府应设立再保险公司,鼓励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参加再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