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乡村振兴战略在全省持续推进。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7万亿元,省级科技特派员覆盖所有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一幅“农业兴、农民富、农村美”的现代乡村画卷,在八闽山水间徐徐铺展开来。
如何走好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代表委员带着鲜活的故事与案例,在两会现场激荡思想,碰撞智慧。
因地制宜,重在特色
省人大代表、南靖县金观音合作社理事长赖玉春,讲述了一段茶业传承故事。
她的家乡南靖县南坑镇葛竹村,位于九龙江西溪源头,自然禀赋优越,种茶历史悠久。2000年,赖玉春发起成立南靖县金观音合作社。让老茶乡飘出新茶香,是她最大的愿景。
乡村振兴战略,让梦想照进现实。
“立足生态优势,南靖确定茶业为主导农业。为此,县里创立‘南靖土楼茶’公共品牌,推广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常态化举办茶王赛,利用生态茶园与土楼资源实现茶旅融合……”赖玉春说,几年间,合作社茶农收入翻番。赴两会报到前,她刚刚接到喜讯,合作社申报的国家高山茶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正式获批!
赖玉春总结道:“乡村振兴,重在因地制宜,精准提升。”这一观点,得到在座代表的赞许。
“平原村靠田头,山区村靠山头,我们郊区村靠街头。”省人大代表、宁化县中沙乡下沙畲族村党支部书记雷旺金说,下沙畲族村距离城关仅11公里,利用畲族文化、红色文化与良好生态,发展近郊游大有可为。
“我们村开发早,村里企业林立。”省人大代表、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吴宅村党支部书记黄满全说,村里规划建设吴宅村农村产业园,配套商贸中心、美食城等业态,既能增加村集体收入,为本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还能服务工业园区内的产业工人。
省政协委员、南平市政协副主席张皓说,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办富有时代特色又兼具地方特点的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推动教育培训与红色文旅融合发展,已成为老区苏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她建议,恢复福建省委党校的发源地——“武夷干校”,将其打造成福建乃至全国干部红色教育培训新亮点。
“探索现代乡村产业发展新路径,让特色更特,优势更优。”省政协委员、省农业农村厅厅长黄华康说,预计今年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要达到2万亿元。
龙头力量,撬动发展
特色更特,优势更优,具体如何实现?来自农业龙头企业的代表委员,纷纷支招。
省人大代表、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振传带来一个新概念——茶业联合体。他主张,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合作社等方式,与茶农构建起深度链接。“指导茶农开展茶园标准化建设与管理,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提高茶叶生产绿色化水平,统一进行品牌运作,保证稳定的市场价格与茶农收益。”
以龙头为抓手,用龙头撬动乡村发展。同为省内茶业龙头企业的华祥苑,则有意深度挖掘福建茶的人文内涵,引领茶业发展新风尚。省政协委员、安溪华祥苑茶基地有限公司董事长肖文华,倡导引入茶庄园模式,实现茶产业流程再造——前端通过源头体验,质量可溯源,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后端通过茶主题文旅开发,形成福建特色茶主题游。
人才下乡,天地广阔
作为返乡创业青年大军的一员,省人大代表、龙岩市永定区万家兔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曲萍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2005年,张曲萍发现,留守儿童现象普遍。“能不能就地发展产业,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呢?”张曲萍的丈夫学的是畜牧兽医专业,夫妻俩一合计,很快在老家开办了闽西第一家专业化、规模化的养兔基地。通过成立合作社,张曲萍夫妇为乡亲们带来了脱贫致富新选择。如今,合作社年出栏兔子50多万只,辐射带动全龙岩近千户养殖户,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扶贫品牌。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兴旺靠人才。”张曲萍说,农业投资周期长、风险大,乡村要吸引并留得住人才,需要好的人才政策,做好人才服务。她向与会代表推介了龙岩新农人协会的探索实践。
去年4月,在政策支持下,由返乡创业者联合发起的新农人协会投入运作。创业者们分享行业与政策资讯,共享技术与市场资源,利用抖音、今日头条等资源开展新媒体营销,协同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作为科特派发源地,福建不断探索其优化路径。
“今年我省将推进科特派双向选择、按需选认、精准对接,实现创业和技术服务领域覆盖一二三产业。”黄华康说,从选派到选认,一字之差,正是科特派制度与时俱进的缩影。
省政协委员、省科协副主席杨江帆建议,解决科技特派员“来得了”“用得好”两个突出问题。
“来得了”针对科特派积极性问题。“通过技术入股、成果转让、领办创办企业等方式,与农民、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杨江帆说,“用得好”重在解决科技转化率低的问题,“选认方式从单向到双向,选认渠道从单一到多元,选认对象从单人到团队,真正起到实效”。
省人大代表、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江文清则表示,在实践中,科特派在与企业、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的过程中,仍有后顾之忧。他建议,在创新实践的基础上,为科特派制度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