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发展,踏上振兴路
2020-01-16   作者:林剑波 郑志忠 刘燕钦 谢凌帆   来源:福建日报

“开民宿以来,每年可以挣六七万元,和在外打工差不多,但在家更轻松,还能照顾老人,生活质量更好。”近日,在仙游县西苑乡凤山村,村民陈国穗说,她办的是凤山新村第一家民宿,有3层楼高,设了7个客房。

不仅自己民宿办得成功,陈国穗还带动其他人一起办民宿。“每年七八月的时候,游客最多,尤其是周五到周日,自己家民宿的房间不够住,所以就想到有多余房间的村民,特别是村里的贫困户,没有资金,需要别人帮一把。”陈国穗说。

这些年,乡村旅游成为凤山村精准扶贫的一个亮点。村里依托仙水洋景区,成立了莆田市仙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打造了畅享山水之旅、浓情乡村之旅、追忆红色之旅3条精品旅游线路。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增收约70万元,同时,村民年均也增收2万至3万元。

仙水洋景区是仙游县的一大旅游品牌,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往戏水游玩。正是借助这一优势资源,凤山村民创办农家乐、精品民宿,满足景区游客餐饮、住宿、购买农特产品等消费需求。

到了冬天,仙水洋景区便迎来了淡季。凤山村的游客虽少,但村民也不得闲,他们采摘巴西菇、种植蔬菜、护理果树……在育琳果蔬专业合作社葡萄园里,村民黄玉和忙着教工人修剪葡萄树副梢。他拿着剪刀走到葡萄树下,示范如何将主梢上发出的分枝剪掉,为来年的丰收做好准备。

黄玉和既是育琳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合伙人,又是农家乐经营者,而且还在仙水洋景区上班。“以前都在外地开饮食店,辛苦又挣得少,入不敷出。看到家乡的变化,我也看到了机会。”黄玉和说。2014年,黄玉和回到凤山村,联合朋友创办了果蔬合作社,投资种植50亩葡萄树。这几年葡萄收成好,每年可盈利20多万元。

6月至国庆节期间,恰是旅游旺季,黄玉和开的农家乐就红火起来,周末一天就有营业收入一两万元,一季下来也能挣10来万元。

通过“农户+合作社+基地”的模式,凤山村成立了5家家庭农场、8家合作社、5个产业扶贫基地,因地制宜发展红米、黑米、葡萄、油茶、湿地松等特色扶贫产业,并与莆田市振兴乡村集团合作,开发农产品加工、包装、销售等延伸领域,打造“仙水凤山”系列品牌。

目前“仙水凤山”农产品累计销售额约36万元,实现每亩增收3000多元。凤山村党支部书记佘凤森说,贫困户种植经济价值高的黑米、红米,通过线上农商银行福E购、壶兰商城,线下实体店采购、加油站展销、村农特产品展销厅、民宿展销等多渠道,销往各地。

“以前普通米便宜,也没人收购,现在这种米,能卖到好价钱。”贫困户郑庆龙说,村里免费提供种子,补助化肥支出,自己种有5亩黑米和红米,一年可以收入1万多元。

责任编辑:小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