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多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
2020-05-29   作者:郑昭、张辉、张杰、王发祥、郑雨萱、王树瑜、张杰   来源:东南网

周宁县推行智慧茶园项目,在各乡镇建设智慧生态有机茶园。图为玛坑乡智慧茶园里,无人机正在喷洒生物农药。 福建日报 林辉 黄起青 摄

代表委员访谈

卢玉胜:发展油茶产业,引领绿色经济 

“保护好绿水青山,走绿色发展之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的大事。”全国人大代表、永泰县希安油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卢玉胜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要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从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的角度看,油茶产业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一项具体实践。”

作为一名油茶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带头人,卢玉胜多年来在油茶产业上不断摸索和经营,对此颇有感触:“大力发展油茶产业,不仅有助于深入调整产业结构,引领绿色生态经济崛起,更是具有保证我国食用油供给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意义。”

卢玉胜介绍说,茶树阻燃,既可以当作防火林又是高效益的经济林,茶籽可以压榨成食用油,油脂可以做成手工皂、面膜、精油,果壳可以制成活性炭,残渣则可以加工成有机肥。这样,既可以形成生态产业链,又可以通过精深加工向日化产品、医药生物产品延伸产业链。因此,油茶产业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三重价值。

“当前,推进绿色产业发展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但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集中在如何推动绿色产业向规模化、高效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卢玉胜认为,深化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遵循绿色发展理念,从顶层设计来规划绿色产业。当前,油茶在我国还未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这与我国油茶产业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市场准入门槛较低有关。

因此,卢玉胜建议,国家相关部门深入调研茶油和其他高端油市场的发展现状,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做好顶层设计,如进一步严控茶油产品QS、ISO、绿色食品等准入关,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将油茶产业作为龙头产业和特色产业重点部署,按照集约、节能、低碳的生态环保标准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油茶除生产食用油外,树体四季常青,秋冬漫山茶花盛开,适合开拓休闲文旅等生态产品。”卢玉胜认为,深化产业结构调整,还需要提升将生态环境转换为生产力的效率,积极发展“旅游+”。

卢玉胜建议,要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和美丽乡村建设,开发建设以油茶产业景观带为轴心的生态旅游体系,建设多功能基地,打造“一片林一个景,一个基地一个实业”。

“我们要向山要宝,唱山歌,唱出旋律来。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卢玉胜说。

宁德市三都澳白基湾大黄鱼环保型渔排养殖示范点,养殖员在投喂饲料。宁德市蕉城区推进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工作,对传统渔排进行升级改造。 福建日报 林辉 李加进 摄

陈建华:培育创新动能,加速“两山”转化 

“要有长远眼光,多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这是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的殷殷嘱托。

如何打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这是全国政协委员、南平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陈建华履职中关注的焦点。

陈建华来自闽北南平。这里地处闽江源头,森林覆盖率高达78.85%,是福建的生态屏障。

“绿色是闽北最大的特色,生态是闽北最具竞争力的优势。”陈建华说,近年来,南平围绕“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系统谋划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突出把“两山”转化的核心落脚在产业和项目上,初步形成了“选产业、补短板、延链条、强保障”的基本思路,确定了现代绿色农业、旅游业、健康养生、生物、数字信息、先进制造、文化创意等七大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的绿色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主打产业。

选准做优绿色产业的同时,绿色指挥棒舞得虎虎生风。

“不考核GDP不是不要GDP,而是要高质量的绿色GDP。”陈建华说,南平在全国设区市率先制定绿色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以新标尺衡量新发展。

绿色发展,成效初显。去年,全市绿色产业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对规上工业贡献率达到96.7%,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近年来,南平全力推动“武夷品牌”“生态银行”“水美经济”建设。

“其中,‘生态银行’解决的是资源变资产变资本的问题。”陈建华说,“生态银行”借鉴商业银行“分散化输入、集中式输出”模式,搭建资源变资产变资本的转化平台,通过对分散的资源整合提升,引入社会资本,策划开发项目,促进生态产品增值变现,做到“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

顺昌“森林生态银行”、武夷山五夫“文化生态银行”、建阳“建盏生态银行”、延平巨口“古厝生态银行”……立足各地资源禀赋,“生态银行”在南平因地制宜地演绎出不同版本,吸引了中石化、绿地集团、上海泰盛等知名企业参与开发,已落地实施重点项目有24个,总投资超过170亿元。不久前,顺昌“森林生态银行”还被列入自然资源部第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梳理南平的绿色发展路径,陈建华认为,最大特色和亮点在于创新,建议从更高层面对南平“生态银行”建设等绿色发展创新进行系统深入调研,及时总结推广,进一步丰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制度创新成果。

位于大田县上京镇的永安煤业后畲矿区,碧空如洗,宝蓝色的光伏板与灿烂的格桑花相映生辉,整个废弃矿山显得生机勃勃。 福建日报 林辉 郑宗栖 摄

评论

在山清水秀中谋发展

生态兴则文明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生态,充分彰显了国家坚定不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和信心,引发代表委员们的热议。

良好生态是我省的一张名片。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森林覆盖率连续40多年保持全国第一,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和主要河流优良水质比例均位居全国前列。生态环境“高颜值”为经济发展“高素质”注入了强大能量。2019年全省GDP达到4.23万亿元,增速达7.6%。

亮眼的数据,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让我们更加坚信,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动力才会更足,高质量发展才更有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来之不易,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多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事情。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到实处;要健全环境保护的制度机制,切实把发展和保护统一起来;要完善追责问责和鼓励激励机制,推动在第一时间发现和解决生态保护问题;要加快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形成更多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成果。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只要我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就一定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

龙海市月港新区,航拍下的儿童公园和呈绿叶状的花海公园为城市增添了生机。福建日报 王毅 周志荣 摄

两会连线

武平:林下经济成为聚宝盆 

26日,走进“全国林改策源地”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但见许多林子下面都种上了仿野生灵芝、七叶一枝花、黄花远志、三叶青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

“村子山林多,生态环境又好,非常适合这些林下经济作物的生长。”龙岩市自然资源局派驻捷文村第一书记陈霞青说,去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快老区苏区发展,要有长远眼光,多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林改后,捷文村立足森林资源优势,利用好生态、打好环境牌,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让其成为老百姓的“聚宝盆”。

山林间,林农李广军正在仔细察看着去年种下的七叶一枝花长势。2018年,他在这片山林试种100亩仿野生灵芝,取得颇丰的经济效益,还带动6户贫困户以劳动投入方式,让他们每户拥有一亩灵芝,成功实现增收。去年春,他牵头组织51户林农联合成立专业合作社,将灵芝种植规模扩大至500多亩,带动周边村13户贫困户参与其中。为进一步利用林地空间,他还在林间套种100亩七叶一枝花,持续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新模式。

“好的生态环境要充分利用起来,合作社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大家发展林下经济。”李广军说。

近年来,作为“全国林改第一县”的武平,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按照林下经济发展“一心四区”总体布局,创新出台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多元化林下经济产业,让大山添新绿,让百姓增收入,致力打造林改“武平经验”升级版。县林业部门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积极做好林下文章,念好林农致富经,鼓励和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林下经济。县财政从2013年起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林下经济和花卉产业发展,并大力实施产业扶贫,从2016年至2018年,每年拿出100万元扶持800户贫困户发展林下经济,每户给予1000至5000元补助。

与此同时,该县大力推进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以典型示范带动,起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作用。通过培育示范户,引导带动广大林农从林下经济发展单一模式向多样化转变,组织化程度低向参与人数多、组织化程度高转变,已初步形成林药、林菌、林蜂、林禽、林驯、林游、林花、林茶、林蛙和林下产品采集加工等10种模式。去年,武平县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145.8万亩,实现产值34.2亿元,同比增长10.2%;全县建成各类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85个,参与林下经济建设林农户约3万户,组建合作社(协会)127个,有效开辟了一条“不砍树能致富,保生态也得益”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浦城:十里莲塘变身打卡点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浦城县莲塘镇山桥村游人如织,周边居民自驾来到这里,走上玻璃栈桥,漫步稻田花海,感受着自然风情。近年来,集成“武夷品牌、生态银行、水美经济”三大创新的“十里莲塘田园综合体”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距离城区仅3.5公里的莲塘镇,有着丰美肥沃的万亩良田,其核心区山桥村自古便有“谷满山桥”的美称。2018年“浦城大米”入选南平市武夷山水品牌后,山桥村利用稻田资源优势,打造3000亩省级优质稻示范片,并采用稻药轮作、稻鱼共生等水稻立体种养模式,成为集生态种植、示范、观光于一体的大米品牌展示窗口。“我们农业产业基础良好,但单纯发展农业效益并不高。”莲塘镇党委副书记余良娟说,除了自然资源外,莲塘镇还零散分布有章氏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如何把碎片化资源整合提升,既打造有差异化的乡村游,又实现三产融合提质增效,是莲塘镇借“绿”生“金”的关键。

“打造田园综合体,为的就是唤醒农村沉睡的资源,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吸引资本入驻。”余良娟说。莲塘镇整合各方资金,2019年1月,启动总投资1.48亿元、规划18.32平方公里的“十里莲塘田园综合体”。

在田园综合体的核心区山桥村,田间道路被改造为15公里的生态慢道,串联起马莲河、农业观光园、章氏功德院等景点,城市“后花园”初具雏形。作为浦城县探索生态银行模式的试点,山桥村集体流转2600亩土地,打造集中连片规模化的自然资源包,很快便吸引了福建省晓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对土地资源进行高水平开发运营。

“我们创新‘政府+公司+加盟商+农户’模式,形成点绿成金的合力。”余良娟说,晓禾农业一期平整100余亩土地,打造9栋智能温控大棚,吸引了浦芝韵等9家企业加盟进驻。晓禾农业总经理陈祖力告诉:“我们为加盟商提供高标准的农业大棚和种植、采摘、运输、销售等配套服务,每栋大棚都发展一种特色农业,已形成盆景制作园、水果采摘园、四季花卉观光园等。企业与加盟商之间形成利益联结机制,晓禾农业以场地、服务投入,占年产值的20%,加盟商占年产值的80%。”

“通过发展高品质高效益的现代农业,带动加工、物流配送以及乡村旅游的融合,极大激活了全镇的发展活力。”莲塘镇党委书记傅礼辉说,去年十里莲塘举办一系列农事体验活动,吸引了35万名游客。随着田园综合体和旅游等项目的开发,莲塘镇以水生态为纽带,在马莲河沿岸征地2000余亩,建设梦笔文化公园、体育公园,马莲河两岸的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得益于高水平的资源转化和利用,2019年9月,莲塘镇山桥村被确定为福建省乡村振兴试点村,十里莲塘获评国家AAA级景区。

责任编辑: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