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在莆田南日岛上的海水网箱里,1000多只真蛸在海水中游动,个头大的已经达1500克以上。“再过一个月,它们的体重即可增至2千克,进入市场流通。”养殖户张金水介绍,从事真蛸养殖近二十年,这次他看到了新的希望。
与以往不同,这批真蛸是人工育苗的第二代,为全人工育苗所培育的苗种。5月16日,莆田市海洋与渔业协会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测产,真蛸由每只0.2克养到112.4克,成活率为53.7%,已达量产门槛。
突破真蛸人工育苗技术瓶颈,让成活率达到生产性要求,是世界性难题。莆田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朱友芳研究员带领的团队,经过五年研究与实践,以良好的实验重复性,解决了真蛸幼体浮游向底栖转变过程中高死亡率的难题。
在业界,真蛸俗称章鱼、八爪鱼,与其他蛸类比较,真蛸对养殖环境适应性强,且分布广、产卵量高,加上较高的营养价值,已成为科研团队头足类中最受关注的养殖对象和研究热点之一。
它看似寻常,人工培育却极不容易。因真蛸由幼体浮游期向底栖转变死亡率极高,导致真蛸生产性育苗技术长期停摆。朱友芳介绍,目前养成用的真蛸苗种全部来自海区,国内外虽有真蛸人工育苗试验的先例,但最后都没有实现量产走向市场。
2015年元旦,朱友芳带领的团队进驻基地开展真蛸人工育苗预试验。其间,共进行四轮育苗试验,对孵化条件、温度与孵化时间、幼体放养密度、饵料系列等进行试验,同时利用第二代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的饵料系列的代谢差异。2018年春季,真蛸人工育苗技术得到突破,研究成果已经专家验收,真蛸幼体由浮游期向底栖转变过程成活率为80.3%。
2018年秋季、2019年春季团队进行重复的真蛸人工育苗,两轮均成功培育岀底栖幼体,且重复性好,真蛸幼体浮游向底栖的过程中,成活率均在80%左右。
2019年秋季,团队利用2018年秋季人工繁育的苗种为亲体进行全人工育苗试验,获得成功:10月3日开始产卵,11月4日孵出,之后收集部分幼体在3m3的育苗池中培育。12月10日,莆田市科技局组织有关专家对其中的一个育苗池进行现场测产,结果表明:幼体数量为1893只,平均全长为1.24cm,平均体重为0.0882g。
业内专家表示,朱友芳团队的真蛸全人工育苗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目前,真蛸人工育苗相关技术已申请多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各有一项得到授权。
“我们能坚持多年,主要是因为真蛸海捕量越来越小,而市场的需要量越来越大。”朱友芳说,真蛸可食部分高达95%,蛋白质丰富,含脂量高,有补血益气功用,在国内外有很大市场,尤其是日本、韩国等地,每年均需进口冷冻真蛸类产品上万吨。
在莆田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余毅理看来,真蛸人工育苗及全人工育苗的突破将为真蛸实现规模化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促进莆田水产养殖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也将为全省水产养殖业增加一个新的养殖种类,让更多的渔民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