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一过,福安社口镇秋意渐显,早晚微凉,秋茶的加工旺季到了。走进百年茶村坦洋,巷道弥漫着淡淡的茶香,工厂都开足马力加工坦洋工夫红茶,赶着眼下的中秋节市。
社口镇是福安市茶叶主产区,现有茶园面积4万亩,茶叶加工企业及合作社78家,年产成品茶3000多吨,茶业全产业链产值9亿多元。茶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产业的振兴,也成为社口镇党委、政府始终紧抓的“牛鼻子”。
近年来,福安市社口镇认真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立足茶产业基础,积极探索“联村组团、三产融合”产业振兴模式,取得显著成效,获评2018年度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坦洋工夫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2019年,茶产业产值50803万元,比2018年增加15.7%。
壮大产业基础 打造“种植核心区”
来到社口镇吉洋村林芝友缘茶业茶叶基地,秋露滋润下的茶叶牙尖格外脆嫩。“社口镇种植茶叶的历史有几百年了,岁月轮替,茶叶品种质量随之变化,所以保护好品种,打造‘种植核心区’非常重要。”林芝友缘茶业总经理林芝华说。
对此,社口依托特色茶产业优势,建设四甫、吉洋、坦洋、社口四个示范区17个“坦洋工夫”优质原料生产示范基地,重点通过对原有茶山进行改造,采用机械化生产方式对茶园进行管理,推动茶园生态化建设,开展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茶园去化学农药和茶园喷灌小型水利设施建设。
为了改变传统茶农落后的种植方式,该镇还坚持执法和宣传相结合,通过录制福安话“茶农公约”、致全镇茶农的一封信、签订承诺书、设立举报电话等方式,推广“粘虫黄板”智能虫害防治等绿色防控新技术,禁用化学农药、除草剂、生长素,形成宣传、劝导、制止和没收的综合执法劝导机制,让茶园绿色防控化风成俗,打造“看得见”的健康好茶。
“按照计划,到2020年,社口镇金牡丹等高优品种绿色生态种植面积将超过1万亩,实现建成万亩高优茶叶原料基地目标。”社口镇党委书记钟玲玲说。
完善基础设施 建设“产业先行区”
“产业要转型升级,现代化的技术设备要跟上,基础设施也需要完善。我们按照‘一谷两溪三园四区’的规划布局,围绕新引进项目和改造提升现有项目两大重点,抓好茶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壮大和集群发展。”社口镇镇长陈惠明说。
要致富、先修路。为突破工作瓶颈,社口镇组建工作专班,全力推进坦洋工夫城和X952福安社口至坦洋村段农村公路改建工程安征迁工作,以尽早打通瓶颈制约。“交通是产业发展很重要的因素,随着沈海复线和福寿高速的打通,社口迎来了高速时代,也迎来了茶业发展的黄金期。”返乡创业青年、福特茶业负责人林帮奇说。
除了基础配套外,茶叶加工设备提升也很关键。“要适应电商、大众消费市场,靠传统手工加工茶叶,不仅不能保证质量,还不能保证产能。茶业工业化很好的解决了该问题。”林芝华说。
走进林芝友缘茶业新建成的现代化厂房,所有设备已经安装到位即将投产,届时从茶青到成品全程可实现智能化操作,最低限度的人工投入,可保证茶叶的质量和食品安全。
目前,社口镇已建成林芝友缘、同泰春、福特茶业等若干个现代化茶叶加工厂,做强农业主体,推动更多茶企进行现代化改造,最大限度带动社会投资,推动基地建设、厂房改造、质量提升、品牌宣传、链条延伸和产业融合。
通过产业带动,很多茶农成了工人,进入茶企务工,顺利实现增收。“我们厂就吸收了16名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目前已全部脱贫。”林帮奇说。
此外,该镇用差异化发展思路引领茶企由“大而全、小而杂”向“大而专、小而精”转变,支持茶叶企业精准定位、凸显特色,专心专意做精做特,形成一批生产单一茶品且极具竞争优势的企业,实现坦洋工夫红茶生产专业化、档次多元化、品饮便利化。
提升产业效益 发展“三产融合区”
走进福安坦洋茶场,“坦洋工夫”博物馆、“坦洋工夫”红茶传承见习所、“坦洋工夫”云上茶城电子商务中心等第三产业配套项目已成型。“我们还配套有38间民宿,打造茶旅融合的一体化体验园。”坦洋茶场场长郑明星说。
“种植核心区”是一产的关键,“产业先行区”则是实现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手段,要实现茶产业从一产到二产三产的融合,文化核心不可或缺。
近年来,社口镇以“情意坦洋”为总主题,以“工夫坦洋、美丽坦洋”为副主题,注册“情意坦洋”区域公共品牌商标,厚植“坦洋工夫”文化底蕴。挖掘、培育“坦洋工夫”非遗传承人,申报“坦洋工夫制作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运营好“福建省福安市坦洋工夫茶叶有限公司”“福安市坦洋工夫茶学堂”等,建构茶文化、古文化、红色文化展示和研学空间。
通过举办全国茶叶加工(红茶)职业技能竞赛福建省初赛暨福建省首届茶叶加工职业技能竞赛、福安市第三届坦洋工夫制茶能手大赛、福安市第十五届“坦洋工夫”杯斗茶赛等系列赛事,不断提高知名度。目前,坦洋茶谷春季茶旅入选“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
“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坦洋村人居环境整治,做活业态,让游客在快乐的旅途中体验采茶、制茶、品茶,在潜移默化中增长茶文化知识,促进文旅深度融合。”陈惠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