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福建三农网宁德11月26日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革命老区调研视察,并在多种场合反复叮嘱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闽东,是一块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土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曾提出:“闽东是老区,有长期的斗争历程,也是一个闪光点。”闽东苏区是中央红军长征前与中央革命根据地等并存的全国八大主要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南方八省十五个游击区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闽东人民在这块红土地上建立了工农武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这片红土地上,叶飞、曾志、马立峰、詹如柏、阮英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领导过革命斗争。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宁德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助力红色遗存保护,努力把闽东之光传播出去,在福安市民政局的牵头下,福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福安市佛教协会等部门加强对闽东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扬工作,多次深入闽东苏区革命根据地旧址,探寻走访闽东红色文化遗址遗存,全面了解闽东武装革命斗争发展史。
红带会,闽东革命斗争中的一个成功创举
走进福安狮峰寺,浓重的红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自1932年红带会在寿宁大安首创之后,逐渐向福安、宁德、霞浦等地蓬勃发展;1933年12月,在闽东苏区领导人叶飞、曾志、詹如柏的主持下,闽东红带会总队在狮峰寺成立。一条革命的红丝带,使革命志士团结得更加紧密,这也成为闽东武装斗争的一大特色。
红带会是党领导的革命群众武装组织,它的建立和发展,是闽东北党组织根据具体实际,在开展武装斗争方面所作的一个新尝试、新创举。它沉重打击了地主反动武装,有力地促进了“五抗”(抗租、抗债、抗粮、抗捐、抗税)斗争和土地革命的蓬勃发展,配合主力军,为保卫和扩大苏区,粉碎敌人的“围剿”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34年初,红带会发展到2万多人,苏区鼎盛时达到10万之众,闽东各县开展的革命暴动,如甘棠暴动、赛岐暴动等,红带会都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闽东苏区与红带会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震惊了国民党当局。1934年底,国民党调集10万兵力,对闽东苏区进行“围剿”。面对大兵压境的严酷局面,许多红带会成员与工农红军一起,以崇山峻岭为掩护,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寿宁官台山以及广泛分布的银矿洞,都成了他们的落脚点。
如今,矿山的遗迹还历历在目,“红带处处飘、号角震天响”的场景也已渐行渐远,但红带会当年的呼号声依然回响在耳旁。
经过党的教育和革命战火熔炼后的红带会,更加成熟,更加革命化,更有战斗力。在对敌斗争中,红带会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废除了不利革命的陈规戒律,改变了过去盲目拼杀、硬打硬冲的打法,学会运用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设计了一套作战办法。即队伍分成若干个战斗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个队员各持一根经过特殊加工留有许多竹叉的长竹矛(方言称之为“廊笕”)冲锋在前,随后是手持大刀棱标或枪支的队员紧跟其后。当遇到敌人时,长而多叉的竹矛既可以架住敌刀或梭标,又可以就势戳伤敌人。后面的队员乘敌方招架之时,逼近侧击,或用大刀梭标,或用枪支就近毙敌。
作为闽东苏区农民武装的主要据点和指挥部所在地,狮峰寺记载了闽东革命的光荣历程和革命前辈们的足迹,闽东党、政、军不少重要会议均在该寺召开。1934年2月,福安中心县委在此召开会议,作出了召开全闽东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正式成立闽东苏维埃政府的决定,并规定代表的产生、组成、选举办法条例等。此外,“福霞农代会”旧址和“闽东革命纪念馆”原址也均设在此处,古老的建筑因此焕发出了新的光彩。革命时期,狮峰寺不仅全力支持,还自愿为革命斗争提供场所和粮食,解决了闽东革命根据地的给养问题,支撑了工农武装的革命斗争,该寺住持静绳法师也曾多次为伤员治病疗伤。
独立师,揭开了闽东工农武装斗争新篇章
1932年6月,福安中心县委在原来的秘密游击队的基础上,把一批在斗争中暴露身份不能回家的党员和农会骨干组织起来,成立了闽东北工农游击第一支队。福安游击队的建立,标志着闽东北革命进入了武装斗争的新阶段。
位于溪北洋中心的兰田(凤林)村,村子虽不大,却出了富甲福安号称“金、贻、瑞”的陈姓大地主三兄弟。他们盘踞在筑着坚固土墙和炮楼的三座高大楼房院落中,豢养着一队团兵,配备有长短枪20多支,是福安乡间地主豪绅中最大、武器最雄厚的封建堡垒。“打下这个土围子既可拔去西区的一颗毒牙,有利于这一地区‘五抗’斗争的顺利开展,又可获得一批枪支装备游击队。”1932年9月,一声尖锐的枪声划破了溪北洋寂静的夜空,震惊闽东北的兰田暴动一举成功,成为闽东北工农武装斗争史上第一座光辉的里程碑。
兰田暴动胜利后,1933年,国民党福安地方当局以海军陆战队为主力,纠集各地反动武装,对福安北区联合进行“清乡”。为了粉碎反动势力,福安中心县委以闽东北工农游击第一支队为主力,在各地农民自卫队的配合下,展开了反“清乡”和组织群众分粮度春荒的斗争。这期间,福安中心县委委员施霖到霞浦县青皎、陈墩等地发动43坛红带会约1500多人举行暴动,并在甘棠一带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租斗争。
由于红带会多是原始武器,且初次上阵,缺乏作战经验,10多位队员英勇牺牲,10余人负伤。任铁峰、陈洪妹率领暴动队伍撤出甘棠,带着战利品直奔山里,在倪下村宣布成立游击队,不久正式编为“闽东北工农游击第五支队”,队长任铁峰,政委叶飞。甘棠革命武装两战敌海军陆战队,在闽东北地区造成了很大的震动,成为后来全区性农民武装暴动的先声。
1934年1月中旬,福安中心县委将闽东北工农游击第一、五支队合编,并吸收了一批红带会骨干,在福霞边界的西胜寺正式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闽东北独立二团,团长任铁锋,政委叶飞,下属两个连(十连、十三连)和一个短枪队,共300多人枪。红二团诞生后,在炮火硝烟中成长壮大,一步步粉碎敌人的进攻,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各地游击队、赤卫队和警卫队也普遍建立。至6月底,红二团由三个连(含十六连)扩编为三个营,共计6个连、1个特务队、1个海上独立营,共800余人,600多支枪。
同年9月底,福安的红二团和连江的红十三团在宁德支提山千年古刹华藏寺庄严会师,正式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师长冯品泰(原先遣队营长),政委叶飞。闽东独立师的建立,标志着闽东工农武装斗争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紧迫严峻的斗争形势,已不允许刚刚组建的闽东红军独立师进行整军和训练,便将其推上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年轻的红军战士们背负苏区人民的重托,开始了英勇顽强的战斗。独立师主力从宁德桃花溪出发,初试锋芒,便全歼宁德石堂反动民团。接着兵分几路,挥戈出击福安、罗源、宁德、古田屏南等地。军旗指处,连连奏捷。
10月15日,闽东苏维埃政府在《红旗报》上,发表了由马立峰亲自起草的《欢祝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成立与胜利的宣言》。宣言指出:“正在国民党军队进行绝望‘围剿’闽东苏区的时候,正当着闽东反动统治集中全部的兵力进攻红军的时候,闽东红军正突飞猛进地发展,成立独立师,打开了革命光荣胜利的一页”。
战略转变,全民抗日救亡迎接解放
闽东苏区人民在建立苏区、保卫苏区过程中,前赴后继,英勇献身,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在三年游击战中,叶飞与闽东特委其他领导审时度势,在长期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自觉实现从苏区方式到游击区方式的转变,实现从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的战略转变。叶飞领导的特委带领游击区军民经过浴血坚持和卓绝斗争,取得了三年游击战争的最后胜利。
期间,闽东党组织和红军在各地建立了若干游击区,竹洲山畲族游击区便是其中之一。闽东特委在竹洲山建立了秘密交通站,闽东红军游击队建起了修枪厂和后方医院,为在前方游击的红军游击队解决了两大难题。竹洲山还利用天然洞穴多且隐蔽的条件,设立了“土豪厂”。1935年间,畬族贫农团和赤卫队配合红军游击队抓土豪12人,分了8户地主的粮食260多担,镇压了9个反动分子,并把到农村逼债的大财主抓起来关进“土豪厂”。
竹洲山地区的畲族同胞积极参加贫农团和赤卫队,与红军游击队并肩战斗,保卫根据地。1935年底至1937年2月,各村赤卫队和干部群众积极配合独立师第三纵队、周墩游击队,以及叶飞率领的独立师一团,多次与敌人进行斗争。国民党军队伙同当地民团3次焚劫了当地的6个畲村,抓住11位老人和妇女,逼问医院和修枪厂地点,老人和妇女齐声说“问墙”(不知道)。敌人用马刀砍头威胁,仍然是一无所获。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优越,加上畬族群众全力支持革命,竹洲山成为党和红军游击队的最佳落脚点,成为闽东党组织领导革命斗争的重要依托地之一。
在血雨腥风的险恶环境下,中共闽东党组织和红军独撑危局,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不仅没有被反革命势力摧毁,反而保存和壮大了革命力量。闽东独立师最多时发展到5个纵队,1600余人。1937年12月,南方8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全军4个支队、10个团、1个特务营,其中以闽东独立师改编的第三纵队第六团人数最多,达1300多人。1938年2月,第六团在团长叶飞、副团长阮英平率领下,踏上抗日征途。
正是闽东苏区人民信念不改、英勇不屈、前仆后继,闽东革命斗争自1926年到全国解放一直坚持不懈,赢得了“红旗不倒”的光荣赞誉。闽东苏区和闽东人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将永远镌刻在人民共和国的丰碑上。(何建斌 白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