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特,一样幸福百样来
2020-12-01   作者:林霞 王凤山 林舒玲   来源:福建日报

从“灰头土脸”到绿意盎然,平潭综合实验区的乡村颜值之变折射出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近年来,立足海岛实际,平潭秉持“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发展理念,通过改善人居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培育特色产业等,充分挖掘本地资源,推动农渔产品品牌化、特色化,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与文化振兴、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渔旅一体

近日,平潭综合实验区海坛片区上井村东湖水产养殖场,成排的水槽内培育着鲍鱼幼苗,工人一边调试着水温,一边查看鲍鱼幼苗生长情况。

东湖水产养殖场鲍鱼年产量达1000万粒,年利润达100多万元。负责人曹而昕说,鲍鱼养殖需要大量人工,东湖水产养殖场为不少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此外,由于鲍鱼以海菜为食,村里菜农的收益也因此增加。

近年来,平潭结合当地实际,科学规划农村产业布局,突出差异化发展。根据省级试点村的建设要求,平潭重点创建甘薯、花生、脐橙、水仙花、鲍鱼、坛紫菜等平潭农渔特色产品,提高产业集聚效应和产品附加值。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而产业要发展,需要有抓手。平潭针对试点示范村开展村庄规划编制行动,按照一片区一计划、一村一方案的原则,推进试点示范项目建设。仅今年,策划生成2020年试点示范项目65个、总投资9698万元,截至目前,已动工31个,其中19个已完工,累计完成投资3377.759万元。

打破传统观念,四面环海的平潭跳出渔业,探索“渔旅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螃蟹捕捞业是平潭金井片区青观顶村的传统产业,当地将民宿开发与发展螃蟹捕捞业相结合,延长产业链,争取效益最大化。

林熙义看到家乡发展中的商机,毅然回乡创业,投入700多万元,将包括自家老宅在内的石头厝改造成42间民宿客房,取名为“松海石器部落”。他还与村民合作,从捕捞螃蟹的渔民手中购买新鲜食材。这不仅解决了部分村民的海产品销路,还为游客奉上了地道的海鲜大餐。

三面环海的青观顶村坐落在平潭将军山风景区境内,“旅游+渔业”的发展路子还盘活了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带动近20户村民实现增收。

唤醒土地

近日,平潭苏平片区友谊村百香果种植基地,郁郁葱葱的藤蔓上挂满了浑圆饱满的百香果。“下个月就能成熟采摘了,村民们都盼着呢!”友谊村党支部书记高诚光说。

去年,台湾规划师苏文桢来到友谊村,经过实地调研,策划引进台湾黄金百香果种植技术。今年春季,村民们在荒地上开垦出10亩土地,种下首批台湾黄金百香果。“保守估计,1亩地年收入可达4万元至5万元,村集体收入随之提升。”高诚光说。

前些年,友谊村大力开展清洁家园专项行动和绿化行动,先后种植了榕树、木棉树等近3000株乔木,非洲茉莉、扶桑等近万株灌木,2017年先后被评为省级绿化示范村和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乡村迎来美丽蝶变,土地资源随之被唤醒。苏文桢还盘算着,等百香果产量稳定后,友谊村还可以继续借鉴台湾农业经验,进一步拓展产业链。

近年来,实验区持续推进81个“绿盈乡村”建设,在“绿化、绿韵、绿态、绿魂”等方面逐步提升,推进房前屋后绿化、村庄庭院绿化美化,补齐人居环境短板,建设幸福宜居乡村。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实验区在乡村公厕、农村公路等方面投入共计27008.4万元;在试点示范建设方面,已争取省级下达资金1789.09万元,并配套区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资金1566万元;截至9月底,平潭在特色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惠农补助、一事一议等项目投入资金超2亿元。

得益于此,平潭农业转型升级初见成效。如今,平潭已引进台湾珍稀水果种苗6种1.3万株,落地示范种植40亩,致力于打造台湾高优农业种苗“中转站”;实施品牌农业战略,获批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产品1个,绿色食品认证4个,新申请绿色食品认证2个;建立马铃薯新品种展示示范片1个,花生新品种展示示范片1个。

内外兼修

这段时间,因“上井诗墙”,平潭苏平片区上井村成为“网红打卡地”。

7月初,上井村利用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台湾团队合作,打造“井台文创街”。“希望通过这个项目,提高上井村的知名度,以文创助力乡村振兴。”负责人叶铠嘉说。

“井台文创街”项目还将陆续推出鹅銮鼻文化馆、台湾饮食文化展览馆、台湾手工艺品展览馆等,展出一系列台湾老物件。“村里文化氛围越来越浓,游客越来越多,大家都很自豪。”上井村村民曹而文说。

近年来,平潭通过整合自然、历史人文等方面的资源,挖掘、弘扬本土文化,把资源优势转化为资产优势、资本优势,不断生成一批新型业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

毗邻平潭东海仙境旅游景区的流水镇东美村就是一个例证。2018年起,该村实施集音乐表演、当代艺术、文化展览、在地风物、传统民艺、生态美食、文创零售、健康疗愈、夜游经济等于一体的乡村振兴再造计划,成为景村一体化示范样板区。

以保护与传承村庄历史文化为前提,东美村先后开展场地景观提升工程、旅游休闲广场工程、乡村道路提升工程、绿化工程等建设,逐步打破靠海吃海的原生态渔业生产方式,由以传统渔业为主的产业模式向旅游服务业方向转变与发展。

在平潭,“IP体系+产品+服务”的旅游创新模式,为海岛乡村在地文化注入鲜活生命力。平潭制定《乡村民宿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平潭乡村旅游与民宿发展规划》(修订稿),许多渔民转产转业,投身民宿业、餐饮业、休闲观光业等,闯出致富新路。仅今年1—9月,平潭民宿备案数量达151栋,同比增长169%。平潭平原镇上攀村获评金牌旅游村、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流水镇北港村成功入选省气象协会和省旅游协会组织的“清新福建·气候福地”活动评选名录。

责任编辑:小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