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三明剪影
2021-02-01   作者:杨燕蓉 刘莉婷 刘岩松   来源:三明日报

沉睡的山林再次“流金淌银”。不久前,永安市洪田镇马洪村以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名义,向永安农商银行贷款13万元,用于购买村民的135亩天然林。村民赖兴益,成为永安市生态公益林及天然林补偿受益权质押贷款(福益贷)的首个受益林农。

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限伐后,如何让资源变资产,活木变活钱?永安市探索推出的福益贷,以村集体为主体赎买林农手中的林权,让广大林农“不砍树也能致富”。截至目前,永安市已在3个试点村发放贷款56万元,回购天然林面积1078亩。

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为民惠民,三明林改一步步蹚入深水区,“改”出了一条条生态富民路。

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林改,是三明加快建设这一美好蓝图的一项生动实践。20多年来,三明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守初心、担当使命,着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时光流转,光阴变迁;足音铿锵,行稳致远。站在新的起点上,三明正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奋勇拼搏,续写恢弘壮阔的发展新篇章。

机制引领,增添百姓获得感

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建成e三明政务服务平台……三明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探索、大胆往前。

75岁的三元区岩前镇百叶坑村民卢小平,切切实实享受到了医改红利。“老伴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每年住院都要花很多钱。”一直担心看不起病的卢小平老伴吴有洪,今年绷紧的弦终于放松了,“去年老伴看病共花费11万多元。医保报销了7万元,‘第三次精准补偿’补助了18000多元,我们看病负担大大减轻。”

绿水青山变身金山银山。

2019年初,沙县夏茂镇梨树村与官庄国有林场达成合作,643亩杉木幼林由林场托管经营,村占股15%。村支书曹声链介绍,梨树村由此成为三明市“林票制”首批试点,双方经过评估,确定村里所占现有林价值为130万元,并以林票形式发放到村民手中,共发行1.3万股,其中村民占比70%,村集体占30%。“去年春节前,村里每人分到了400元面值的林票,最大的变化是,林子可以随时变现和买卖了。”曹声链说。

林子变票子,林地焕发新活力,三明广大林农正享受着林改释放出的红利。“多亏了这12万元的贷款,我的木材生意,资金终于可以周转了。”发出感慨的是沙县高桥镇官庄村村民徐邦钦,他和其他许多想创业的村民一样,一直渴望得到银行资金的支持。去年,他成了沙县村级融资担保基金2.0版正式上线后的第一批受益者。

e三明政务改革,让网上办事快捷方便。“太方便了!今后看病购药,直接手机刷码即可进行医保支付。”近日,市民杨女士打开e三明,发现医保服务功能再次优化升级,目前全市已有401家药店支持电子凭证结算。

“有事找政府,就上e三明”观念深入人心。自2019年7月23日e三明正式上线以来,注册用户达117万人,实名认证数超过99万,受理群众反映事项23.04万件。

一头是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另一头则是教育补短板,惠民利民的生动实践。去年9月,沪明小学正式通过验收,共设置48个教学班,新增学位2160个。作为推动市区教育均衡的又一力作,市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教育资源。

把握住“体制创新,市场导向,结构调整”三句话,三明才会有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三明调研时,对当地发展寄予深情厚望。

20多年过去,三明人民不忘嘱托,在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过程中,打破一个个壁垒,解决一项项难题,改革红利正不断兑现为民生福祉……

转型升级,老树逢春发新芽

随着大型堆料场实现全封闭,2020年三钢告别建厂数十年来“晴天一身灰、雨天煤飞溅”的历史。

堆料场的封闭是去年三钢正在实施的53个超低排放年度改造项目之一。2018年,三钢提出在3年内投入5亿元实施123个项目,到去年底基本实现超低排放。这比国家要求的2025年提前了5年。

刀刃向内、强力治污,三钢闯出绿色发展新路,不仅企业效益企稳向上,厂区也变身景区,奏响了厂与城和谐共处的美好乐章。

三明先有工业后有城市,因工业而发展,因工业而辉煌。经过60多年的沉淀,三明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聚集了全省最大的钢铁、造纸、水泥、重型卡车等生产企业。沿海在奔跑,山区怎么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三明老工业基地迫切需要焕发新的发展活力。

着力创新驱动,加快技术改造,培育新兴产业,致力文旅康养,培植现代农业,三明执政者一任接着一任干,产业发展的春天来临。

在我市,仅三钢集团公司就衍生出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打造了“炼钢—压延—铸锻—精加工—产品服务—下游配套产业”的钢铁全产业链条,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62家,其中12家机械制造企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龙头兴,产业旺。三明与155家龙头企业签订扶持协议或者备忘录,激发三钢、海西重汽、福建一建等一批传统企业发展内力。去年以来,共兑换奖励资金1.68亿元,带动新建项目108项,总投资299.68亿元。

传统产业发新枝,新兴产业结硕果。

去年9月,永安市石墨和石墨烯龙头企业翔丰华在深交所敲钟上市。从落地到上市的短短5年间,翔丰华迅速成长,产品覆盖了动力电池、储能、3C等各个领域,成为多家行业龙头企业的核心供应商。同时带动了鼎丰碳素、泰启力飞等十多家石墨行业重点企业共同发展。2019年,全市石墨和石墨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5%,营业收入占全省近七成,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点石成金”,我市丰富的萤石矿资源为氟新材料抱来了产业“金娃娃”。以海斯福、三农新材料、东莹化工、高宝矿业为产业龙头,我市不断拓展延伸链条,在全省率先形成比较完整的氟化工产业链。

用新兴产业积蓄动能,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近年来,我市重点打造了石墨和石墨烯、氟新材料、稀土高端应用等新兴产业,通过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创新成果转化、突破关键高端应用缺失环节等,不断做大做强产业集群。2019年,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近179.5亿元,比增17.7%。

生态富民,绿水青山展笑颜

初冬时节,站在将乐常口村村口,对面的回头山满目苍翠,眼前的金溪河碧波荡漾。

“亏得没有卖掉这座山,要不然损失的就是无可估量的财富。”常口村支书张林顺回忆往昔感慨良多。20多年前,有家木筷厂看中那片山林,尽管当时村财为零,村民们还是咬紧牙关坚决不卖。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靠山不吃山,村民们说,那是他们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嘱咐镌刻在心里了。

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常口守着“绿宝盆”,引来项目、办起研学、搞起漂流……在村财增收的同时,也让村民的口袋越来越鼓。去年,常口村集体收入1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600元,比1997年分别增长了40.6倍和9.4倍。

林深水美。我市林地面积2850万亩,森林负氧离子平均浓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是全国人均的4倍。

守好这片绿水青山,成为全市自上而下的行动自觉。

树好绿色发展导向。我市建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把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纳入地方党委政府考核,将12个县(市、区)分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三类进行差异化考评。

创新绿色发展机制。我市颁布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制定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等地方性法规,河湖长制、排污权抵押贷款、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我市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工程,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保持环境质量全省领先……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三明人把对环境的爱护融入血脉,得到了绿水青山的美丽回报。

浙江人沈正洪每年都要来到泰宁,在耕读李家的“星空民宿”一住就是一周多。推窗见绿色,出门看田园,夜晚,打开“星空民宿”的天窗,更有满天的星星在闪烁。城里人对淳朴乡野的所有幻想都得到了满足。为此,沈正洪在泰宁承揽了一个市政项目,打算常年在这里生活。

山水流连处,他乡变故乡。有丹霞风貌、有绿色田野、有古朴的民居,耕读李家主打的“绿色康养+静心休养”在备受游客热捧的同时,也带领所在的杉城镇际溪村走出了一条绿色致富路径。

2013年,耕读李家起步后,村民将自己的房子、田地入股耕读李家森林旅游发展公司,人均增收5000多元,而村里通过收取林地、崖壁使用费每年可增收村财12万元。

依托青山绿水好空气,我市试水文旅康养新业态,推出“康养+观鸟”“康养+温泉”“康养+睡眠”等不同模式,为全省打造绿色发展的新样本。目前,全市共有8个森林康养基地建成运营。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三明在保护中求发展,在传承中求突破,让绿色之笔,描绘出更加壮丽绚烂的生态富民画卷。去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146亿元。

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时代,三明正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让这一蓝图一步步走向现实。

责任编辑: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