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坏死性肠炎病(NE)以肠道出血坏死为特征,发病急,死亡率高,全球每年因NE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0-60亿美元。为助力农户防治NE,我会理事单位绿康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对其发生条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预防方案和建议。
坏死性肠炎病因分析
坏死性肠炎病主要致病菌为产气荚膜梭菌。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机会性病原体,在环境中无处不在,主要栖息地是土壤和动物肠道。是肠道常在菌,也是典型的肠道条件致病菌,革兰氏阳性,有荚膜,对外界抵抗力强;在12-50℃之间生长旺盛,最佳生长条件为43-47℃,PH为6-7之间,在最佳条件下细菌生长极其旺盛,8-10分钟完成一个世代,同时伴随着大量气体产生。
产气荚膜梭菌在肠道的菌群数量,直接影响了商品肉鸡坏死性肠炎的发病率。除此之外,影响肠道梭菌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饲料因素是导致产气荚膜梭菌致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饲料中的多糖(谷物类饲料)、脂类、蛋白质来源,蛋白质消化率的差异和抗营养因子的存在已被确定为影响疾病发病率的变量。
研究表明,与玉米相比,饲喂小麦、大麦和黑麦的肉鸡的坏死性肠炎死亡率增加。主要原因是小麦、大麦和黑麦中较高水平的非淀粉多糖,可增加肠道含量的粘度和肠道中的饲料保留时间,增加对后肠道微生物的营养供应,促进产气荚膜梭菌生长繁殖。
引起坏死性肠炎的第二个重要原因是球虫,当鸡感染球虫时,肠粘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而失去屏障作用, 为肠道病原微生物产气荚膜梭菌的入侵敞开了门户, 可导致坏死性肠炎的继发感染;肠粘膜受损也有利于产气荚膜梭菌的生长和毒素的扩散。
球虫感染后导致的一些病理生理变化中,大多数对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是有利的;子孢子和裂殖子损伤肠粘膜,血浆蛋白外漏和食糜通过时间的延长均有利于细菌的粘附和繁殖。坏死性肠炎的发生导致垫料的潮湿,有利于球虫卵囊的发育,加重球虫病的发病程度。因此这二种疾病相互相成,被人形象的称为“孪生兄弟”。
坏死性肠炎的防治要充分考虑到其影响因素,重点是饲料原料来源和球虫,在饲料禁抗背景还要考虑肠道综合细菌感染,因此建议如下:
1.加强饲养管理,可在饲料中长期添加微生态制剂“衡宁1号”,每吨饲料添加300-500克。
2.药物预防:在预防球虫的同时,用梭净150克+康肠宁500克分别兑水1000公斤,连续混饮5-7天。
3.药物治疗:梭净300克兑水1000公斤,连续混饮3-5天,每天用药时间8小时以上;配合球虫药,同时兼顾球虫和肠道综合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