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碧海银滩 福建有一套
2021-04-02   作者:陈旻 张颖   来源:福建日报

夕阳映照下的宁德渔排。 柳明格 摄

核心提示:

海清滩净,海豚逐浪,中华鲎等海洋珍稀生物安心地休养生息……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通过信息化手段、完善全链条管控,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海漂垃圾综合治理之路,让海域重现碧海银滩,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2020年,全省共清理海漂垃圾27.3万吨,第四季度全省重点岸段海漂垃圾分布密度比上年同期下降36%。日前,我省印发实施《海漂垃圾综合治理为民办实事项目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向海漂垃圾治理提升再发起总动员。

智慧治理 海漂垃圾“云”上看

进入福建“生态云”平台,省内13个重点海湾、235个近岸海域监测站点、11个主要入海河流、25个主要入海小流域的航拍图像、监测数据一目了然。通过无人机定期拍摄和岸基摄像,我省对重点区域海漂垃圾及陆源入海污染物进行监测,信息全部汇入“海洋信息一张图”中。

“我省大陆海岸线长达3752公里,海漂垃圾面广、点多、易移动,传统治理方式耗费较大,且往往事倍功半。”省生态环境厅海洋生态环境处四级调研员刘晨介绍说,作为海洋大省,我省通过科技支撑、智慧保障,让海漂垃圾从“有人管”向“管得住”“管得好”转变。

刘晨说,海漂垃圾信息汇聚上“生态云”后,系统通过AI技术,基于水深、岸线、地形等基础数据,对漂浮物进行监测、识别、预警及分析,提前研判海漂垃圾分布区域和扩散轨迹,从而实现智慧化调度——各地可从“生态云”上实时掌握辖区内海漂垃圾问题突出的岸段地点、主要垃圾类型、垃圾覆盖面积和密度,治理后将整改图片上传,系统可动态识别前后变化并研判。

据介绍,除了省级“生态云”外,我省各地也建设有自己的智能监测预警系统,以弥补海漂垃圾监管海域范围广,监管人力不足等问题。比如,厦门市率先开发海漂垃圾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对九龙江入海垃圾漂移轨迹进行预测预报,指导精准环卫;福州建成海漂垃圾视频监控网络体系,对重点岸段海域全景监测……

“今年我们在全省重点岸段设置32个高清摄像头,数量还会不断增加。”刘晨说,数据会实时连接到“生态云”平台,通过识别、统计分析,海漂垃圾“监控日报”会实时推送给沿海地方,属地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生态云”平台实时看到结果,提高各地清理的效能。

完善队伍 加速全链条管控

“经过全年的航拍解析,我省海漂垃圾的主要来源是渔业生产和城乡生活垃圾。”刘晨介绍说,加强源头管控,建设源头、过程、末端全链条治理体系,成为我省海漂垃圾治理工作的重点与方向之一。

为遏制源头增量,近两年,我省沿海各地积极推进渔排升级改造工作。如宁德市累计投入资金47.72亿元,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取得决定性胜利,海洋环境焕然一新,清海工作“宁德模式”也成为全国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典型经验、生态审计典型案例。同时,各沿海镇村按照“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定期开展生活垃圾清理收集处理,减少陆源垃圾产生量。

专业的“海上环卫”工作队伍与机制,是海漂垃圾常态化清理的保障。“目前,厦门、宁德都建立了专门的海漂垃圾清理队伍。”刘晨说,除了推广厦门、宁德的经验和做法外,根据实施方案,到今年底,沿海六市一区将全部建成人员和设施配备较为健全的“海上环卫”队伍。

据了解,从今年起,省级财政将连续3年,按海岸线长度对沿海各市、县(区)海漂垃圾治理工作予以奖补。“我们将积极推动‘岸上管、流域拦、海面清’的全链条治理机制在全省建立,提供智慧服务、智能管控,保障精准治理,节约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刘晨说,最终实现福建“水清滩净、人海和谐”。

责任编辑: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