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丰收场景
牡蛎是福建省最大宗的水产养殖优势特色品种。2019年,全省牡蛎养殖产量201.3万吨,位居全国首位,占全国牡蛎总产量的38.5%。然而,在牡蛎养殖业发展过程中,牡蛎壳固体废物未能得到有效处理等问题,也严重影响牡蛎产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
作为诏安县的特色产业之一,该县积极探索牡蛎产业“生态+”模式,破解牡蛎壳处理难题,大力发展牡蛎壳回收再利用产业,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化利用、生态化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近日,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发出通知,鼓励学习借鉴诏安县推进牡蛎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经验。那么,诏安县如何生态化利用牡蛎壳助力小牡蛎孵化大产业呢?
据悉,近年来,诏安县牡蛎产业加快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特色产业,但牡蛎产业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每年产生多达15万吨以上的牡蛎壳,既占用农村土地,也严重影响人居环境。为此,诏安县积极探索牡蛎产业“生态+”模式,大力发展牡蛎壳回收再利用产业,促进牡蛎产业接二连三发展,探索出一条资源化利用、生态化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2020年9月,诏安县成功获评“中国生态牡蛎之乡”。
梅岭镇牡蛎壳转运
化零为整,集中式转运
诏安县政府出资在沿海乡镇规划建设35个牡蛎壳集中收集转运点,再根据各镇村牡蛎加工点集散程度的不同,因地制宜采取定点收集和零散收集相结合的方式,最后统一转运到牡蛎壳综合利用加工企业。比如四都镇全额出资,对牡蛎壳釆取定点堆放,再统一转运;梅岭镇加工点较为分散,当地政府与牡蛎加工点分别出资,统一聘请第三方公司零散收集后再行转运。通过集中转运处置,较好地解决废弃牡蛎壳随地堆积、直接焚烧、倾倒入海而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大大减少占用土地及海域面积。
截至目前,诏安全县已成功处理牡蛎壳固废垃圾30余万吨,有力保障乡村生态振兴。
海上牡蛎吊养
变废为宝,资源化利用
按照生态化发展要求,诏安全力打造牡蛎壳资源化利用产业,实现对牡蛎壳的生态化再利用。积极促成相关企业与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合作,让牡蛎壳作为原料转化成土壤调理剂,变废为宝,改变长期以来牡蛎养殖产业伴生的脏、乱、差窘境,彻底解决牡蛎壳污染问题,成功探索出一条牡蛎壳生态化再利用道路。同时,利用牡蛎壳制成新型生物源土壤调理剂,近年来已累计修复国内酸性土壤、受重金属污染耕地面积近150万亩。
今年诏安全县继续加大推进牡蛎壳生态化再利用项目,将全县废弃牡蛎壳处理能力提升至25万吨,将可以吸纳周边地区的废弃牡蛎壳转运进来利用处理,为区域性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乐购诏安有“蚝”货 诏安县2020年农民丰收节全网助农活动
接二连三,融合性发展
诏安全县牡蛎养殖面积4.8万亩、年产量31.6万吨,产量居全省第一,年产值达20亿元以上,小牡蛎正在逐步孕育出大产业。
诏安按照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维,大力发展牡蛎加工业,目前全县有牡蛎加工企业118家,加工能力30万吨以上。特别是引进的福建玛塔生态科技公司,2019年产值达0.56亿元,累计贡献税收840万元,已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牡蛎产业的发展壮大也带动了相应服务业发展,目前,诏安已成功举办了“牡蛎文化节”系列活动,设计出“蛇美丽”、“蛙强壮”等文创产品,以及“印象牡蛎湾”等网红打卡地,进一步延伸牡蛎产业链,有力增强牡蛎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