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宁德模式”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成功实践,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典范之一,不断充实创新“宁德模式”是我市扶贫战线全体干部的神圣使命。2016年我局在五个方面推进“宁德模式”创新,进一步弘扬“宁德模式”。 一是推进理论研究创新。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继续深化课题研究、理论总结,根据扶贫开发工作的新任务、新特点、新要求,进一步开展好调查研究,形成一批能够切实反映我市扶贫工作形成经验做法、工作成效和典型启示等的理论成果。阮永光局长在《中国扶贫》杂志2016年第13期上发表了“扶贫工作的宁德榜样”署名文章。我局也与清华、北大、人大、厦大等高等院校合作,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同时,还配合与人大、政协、民主党派密集开展扶贫理论研讨。 二是推进工作机制创新。进一步在精准识别、帮扶到户、资源统筹、组织领导等方面,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创新精准识别机制,出台了《宁德市农村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工作办法(试行)》政策文件,实现扶贫对象识别更加精准。同时,推进“网底工程”建设,进一步建成甄别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创新“干部包户”工作机制,在“五个一”帮扶到户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干部包户”的目标要求、工作方法、措施途径。并且制定了《“干部包户”工作手册》,供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参考使用。创新督导工作机制,积极配合市效能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督导,按照“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每半年对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进行一次督查指导”要求,7月15日,召开了精准扶贫督导工作第一次联席会议;7月30日,我局会同效能办(精准扶贫督导室)开展了半年督查。 三是推进帮扶措施创新。在全面落实“664”精准扶贫系列措施的同时,加快工作方法、途径的创新,使精准扶贫各项措施更加切合精准扶贫工作的需要。创新规划引领指导,制定出台了《宁德市“十三五”扶贫开发专项规划》,强化对“十三五”期间我市脱贫攻坚战各项工作的规划指导。创新推进金融扶贫平台建设,指导9个县(市、区)全面建立“小额信贷促进会”,全市形成了亿元以上“小额信贷风险资金池”;同时,与我市涉农银行积极开展战略合作,签订框架协议,截至8月全市“扶贫小额信贷促进会”向建档立卡对象推介担保贷款5840多万元。创新产业扶贫措施,加快从技术技能、龙头带动、“信托”分红等方面破解贫困群众“增收难”问题。计划通过一年的时间,在全市培育和推广一批“提高复种指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典型,评选一批能够切实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增收脱贫的精准扶贫示范合作社,探索引导贫困群众将扶贫资金(重点是小额信贷资金)投资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生产大户,获得“股金分红”收入,拓宽增收渠道。创新社会扶贫模式,发动市内外企业、个人挂钩帮扶我市贫困村、贫困户,争取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工作。截至目前,争取到了“福建中烟”公司的扶贫捐赠600万元,“河仁基金会”的扶贫捐赠900万元。牵头对接东部战区陆军总部帮扶我市贫困地区工作,并于7月21日开工建设闽东首条军地对接扶贫公路。并计划大力开展“村企连心、强企扶村”活动,动员有项目支撑、有扶贫意愿的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挂钩本辖区内的贫困村。 四是推进典型培育创新。要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发现、培育、树立一批具备“宁德样板”的典型,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新思路、新做法、新经验,形成以点促面的示范带动效应。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在全市范围内评选100个精准扶贫典型示范村。 五是推进宣传推介创新。在加快扶贫开发各项工作中创造新亮点、新经验的同时,通过积极主动参与各类的研讨会、讲座和接待外地参观交流团的形式,积极主动的宣传引导,切实增强扶贫开发“宁德模式”的知晓率,提高指导性。并且,力争在各类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广播电视上广泛宣传扶贫开发“宁德模式”的内容精髓和具体事例、典型,力求可信、可学、生动活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