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墙草顶,黄墙黛瓦,小桥流水,茶香四溢……宁德柘荣县乍洋乡溪口村有着如油画般的农村院落。屋内干净整洁,屋外古朴典雅,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却又处处显得超凡脱俗。近年来,乍洋乡立足实际,狠抓乡村产业发展,深化人居环境整治,着力特色文化培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精心打造点上出彩、片上成景、面上整洁的美丽乡村。
发展致富产业 激发致富内动力
柘荣县乍洋乡素有“万担茶乡”美誉。为了促进茶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乍洋乡以茶文化为脉络,着重培育溪口“古韵茶村”文化品牌,以打造茶产业示范带为目标,坚持向重点区域集中,以点带面,努力形成村村经营茶山、人人生产茶叶的发展格局。
为保障茶叶质量,逐步实现乡域茶叶标准化管理、规模化经营、数字化存储,乍洋乡在前楼村建设生态茶园示范基地,通过引入水肥一体化管理模式,科学管理500亩无公害生态示范茶园。据前楼村支部书记郑以华介绍,生态茶园示范基地采用传统种养、现代管理的种植模式,既可以保障茶叶品质,又可以扩宽茶叶市场,为打造乡域品牌迈出了扎实的“第一步”。
据了解,2020年以来,乍洋乡从事茶叶加工、营销达7000人,茶叶种植面积超过15000亩,占全县茶园总面积近四分之一,茶叶全产业链产值1.8亿元。
在发展茶产业之余,乍洋乡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的发展理念,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强村带动、抱团发展”的思路,在实施“一村一品”基础上,加速全乡产业结构向区域模块化发展。在以宝鉴宅村为核心的上半片区,打造水碓油茶基地、柯岭黄辣椒、宝鉴宅牛奶草莓为核心的观光示范区,在以前楼村为核心的下半片区,打造以夏黑葡萄、黄金百香果、有机大米、淡水鳗、结球生菜等产业为龙头的石山洋高优农业示范基地,辐射带动桥岭麝鹿特种养殖、长岐凤里千亩竹林种植,助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
改善人居环境 提升群众幸福感
近年来,乍洋乡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抓手,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向纵深发展,牢牢把握群众最关心的问题,逐步对群众切身相关的水、电、路、网进行提级改造。
乍洋乡按照“全域覆盖、连片示范、提升水平、打造精品”的思路,投入1000多万元实施乡村道路提级、户厕改造、安全饮水和电网延伸工程,实施五蒲溪、南洋溪、石山溪等河道清淤工程,完成溪口、乍洋村文化广场建设及前楼村、溪口村道路白改黑工程,群众居住条件显著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乍洋乡坚持“拆违、清脏、治乱”齐推进,将垃圾清运与环境保洁纳入网格化管理,推行“党员+网格员”模式,构建全方位管控体系。投入160万元集中开展“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重点清理乡村塘沟12.6公里、胡乱搭盖132户、废旧广告86个、危旧房屋24栋,逐步消除乡村乱搭乱建、乱贴乱画现象。
在全域推行环境整治的基础上,乍洋乡着力推进监管常态化、制度化,出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推行“门前三包”管理制度,强化“五清楚”工作重点,坚持每月开展一次环境卫生评比,并将结果纳入年底工作量化评估,作为评选“十佳村干”的重要依据。
截至目前,乍洋乡已开展环境评比9次,列支以奖代投工作经费155万元,口头约谈表现不佳村干12人次。
深挖文化资源 汇聚乡村新动能
“老郑,你是村里的老党员了,又是咱村里的“台柱子”,可不能说不干就不干呀。”近日,在前楼村的民情茶馆里,老村干郑作桥正拉着村里木偶戏表演者郑启明做思想工作。
民情茶馆话民情。兰舒凡 摄
原来郑启明寻思退出村里的木偶剧团,搬到县城和儿子居住。可村里的木偶戏演员就属老郑诠释得最出彩,最讨村民们喜欢。好说歹说大半月有余,老郑总算打消了回县城的念头,决定留下来为村里的文化事业做贡献。
以前,农村不仅文化设施缺乏、文化活动稀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娱乐方式也非常单一,除了看电视、打麻将、聊天外,几乎没有其他选择了。如今,村民文化活动形式日渐多样、内容日益丰富,传统的农村一天天变得文艺起来,百姓的精神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富足。农家书屋建设、文化下基层活动……高频率的文化活动已经成为村民精神文明建设的常态。
为推动乡村文化全面振兴,乍洋乡坚持以完善文化基础设施为托手,先后修建了茶产业博物馆、文化广场和民情茶馆,配套乡图书室、文化中心、农家书屋、村文化室等基础学习场所,结合人才孵化平台,将茶农驿站、茶业文化馆、农业示范基地、田园综合体等场所,改建为“田间大学”“乡村党校”等乡创人才培育基地,逐步塑造文化大乡形象、提升乡村品位和市场竞争力。
乍洋乡还通过拍摄《烟雨溪口》微电影以及举办溪口摄影旅游节、宝鉴宅畲族“三月三”文化节、开茶节、农民丰收节等节日活动,使表演艺术、手工技艺和民俗文化等领域多层次文化人才齐聚乡村,增添乡村文化活力,满足群众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