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海牧渔”的文化足迹
2016-08-25   作者:   来源:福建日报

《漳州海洋与渔业文化丛书》凝聚了漳州市海洋与渔业工作者的共同心血,留下漳州“耕海牧渔”人经年跋涉的文化足迹。近日,笔者走访了《丛书》主编刘亚良,了解其编纂始末。

问:《丛书》近日出版,有何特点?

刘亚良:《丛书》有四个特点:

《丛书》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围绕海洋与渔业,分册叙述。如,在《百岛印象》中,详细介绍了漳州市岛屿的基本地理信息,海岛名称采用国家海洋局最新海岛标准名称,基本地理信息、规划类型和开发利用现状则源自《福建省海岛保护规划(2011-2020年)》和漳州沿海各县(市)官方调查,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丛书》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包罗了海洋与渔业的内容,既有过去的,又有现在的;既有海的探究,又有鱼的叙事;既有普及性的,又有专业性的。

《丛书》具有生动的趣味性。海岛有历史人文之趣,图谱有赏心悦目之趣,烹饪有色香味之趣,渔具渔法有智慧演进之趣,书法绘画有画意书情之趣。

《丛书》具有深厚的本土性,所有的内容基本都立足于本土,讲漳州的故事,讲漳州的海,讲漳州的鱼。如,《百“鱼”烹饪》中以一定篇幅介绍了以本地水产品为食材的漳州小吃,像蚵仔煎、土笋冻、猫仔粥等,凸显了用漳州本港水产品做漳州风味菜肴的本土特色。

问:据我们所知,作为行政主管部门编纂关于海洋与渔业的丛书,这种做法目前在福建乃至全国并不多见,组织编纂这样的系列丛书缘起是什么,有何意义?

刘亚良:漳州是典型的海洋城市,有着源远流长的海洋与渔业文化,早在9世纪就开始海洋贸易,明代漳州月港一度成为国家唯一允许商人外出贸易的口岸城市的主要口岸。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和弘扬漳州海洋与渔业特色文化,普及漳州海洋与渔业文化知识,我们先行编纂了《丛书》,在漳州海洋与渔业文化方面做粗浅的探索,其主要意义是:

文以载道。从行政文化融合的角度上讲,要使行政行为与社会公众更为契合,就需要打造一种具有行业特色的行政文化。因为文化是一种最直接、可持续、易接纳的沟通手段,是行政机关与社会公众的沟通桥梁。通过行政文化的传播,把行政机关服务理念传递给社会公众,促进双方良性互动,让社会公众能够更加理解、认同和支持政府的行政行为,从而提升行政效能。

文以载“经”。从经济发展角度讲,近年来,国家、省、市各级大力推进海洋经济建设,在融入“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中,漳州确立了建设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和先行示范区的定位。海洋经济的发展,既要有基础条件的支撑,又要有政策的支撑,还要有文化的支撑。发展海洋经济离不开对海洋文化的研究,加大对海洋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宣传、应用,能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从而助推海洋经济加快发展。

文以载“情”。从海洋与渔业文化的社会认知角度讲,公众认识和接纳海洋与渔业文化,才能够萌发爱海亲渔的情感。《丛书》能为公众认识海洋与渔业提供一定的知识引导,为公众关心海洋与渔业做些潜移默化,使公众产生爱海亲渔之情,从而更加关注、支持漳州海洋与渔业发展。

问:《丛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编纂有四年之久,能否介绍一下丛书各分册的简要内容?

刘亚良:《丛书》包括8本分册,分别是海洋类2本分册,即《百岛印象》和《百问海洋》;渔业类6本分册,即《百“鱼”图谱》《百“鱼”养殖》《百“鱼”书画》《百渔具法》《百“鱼”趣说》和《百“鱼”烹饪》。

《百岛印象》介绍了全市所有的228个海岛、1个人工岛和14个历史上的岛礁;《百问海洋》涵盖了海洋资源与环境、海洋经济、海洋历史等8大部分内容;《百“鱼”图谱》着重介绍了漳州200多种常见鱼类;《百“鱼”养殖》系统地介绍了漳州150多种常见水产品的养殖技术;《百“鱼”书画》展示了漳州地区百余名书画家及剪纸艺术家的作品130多幅;《百渔具法》开了漳州系统介绍渔具渔法的先河;《百“鱼”趣说》着重介绍了120多种“鱼”类趣事轶闻与民间传说;《百“鱼”烹饪》介绍了百种漳州本地水产品的烹饪菜谱和漳州众多与“鱼”相关的小吃。

问:《丛书》的后记说到,《丛书》是漳州海洋与渔业工作者心中的一个文化梦,为何这样说?

刘亚良:漳州海洋与渔业文化是漳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漳州海洋与渔业工作者心里有一个念想,就是怎样来把漳州丰富的海洋与渔业文化挖掘整理出来,呈献社会。《漳州海洋与渔业文化丛书》作为这个念想中的作品之一,正是漳州海洋与渔业文化的一种传承、一种印迹,也是漳州海洋与渔业文化梦的重要一章。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