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屯溪畔,青山如黛。伴着夏日的蝉鸣,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的科研团队队员们和往常一样上山采集杉木生长数据。汗水从帽檐滴落,身上的工装湿了又干……
64年如一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洋林人“久久为功守初心,一棵杉木做到底”,建成全国唯一“国家杉木种质资源库”,创造了“世界杉木看中国,中国杉木看洋口”的奇迹。
6月28日,在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洋口国有林场党委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从一棵杉木到一片“绿海”
1955年,福建省委提出大兴国营林场,为全省乃至全国林业行业的发展探索新经验。党的召唤,就是冲锋的号角;党的召唤,就是前进的方向。
1956年7月,“福建省洋口综合林场”挂牌。老游击队员、地下党员魏长发等人响应省委“向荒山宣战、开发山区经济”的号召,开启了将荒山野岭改造为金山银山的绿色征程。
建场初期,条件十分艰苦,林场党组织带领全场上下,抱着“一颗红心一双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的信念,开展大建设、大会战。
从峰峦叠嶂、巍峨挺拔的喇叭山、白水岩、云峰岩,到创建打铁坑、道吴、黄坑头、板桥等工区,白手起家的魏长发等人劈草炼山、整地造林,彻底改变了洋口林场面貌,近7万亩荒山从此变林海。1958年,时任场长伊树莲从北京领回了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
青山逶迤,绿树苍翠。洋口林场如一颗绿色之星,闪耀富屯溪畔……
从一面旗帜到一个“堡垒”
1959年,洋口国有林场与南京林业大学开展共建,在全国率先开展杉木第一代品种改良攻关,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陈岳武带队奔赴闽北,开展杉木科学育种领域的研究。在山深、林密、路陡的杉木中心产区,陈岳武教授和团队从闽北近30多万株野生杉木中,选出了136株第一批优良母树,培育杉木杂交品种。
青山常在,后继有人。李寿茂、翁玉榛、张志才、林强、游云飞等一个又一个林场“当家人”永远不会忘记,老一辈洋林人的初心与坚守。
每个党员都是一面旗帜。在洋林,有舍小家顾大家“抽屉养儿”的薛义和;有上山主动为他人开路, 用“铁框框”挖坑,被称为“扫露水阿广”的郭厥广;有自学成才的“嫁接能手”吴昌强;有无畏病魔、坚守一线的“钢板工人”郑斌林……林场党员从建场之初的8人发展到现在90多人。
一直以来,林场党委坚持把建强支部作为最重要的基本建设,通过设立攻关党小组、划分党员责任区,开展支部联共建、“达标创星”等,把党支部打造成组织党员、带领群众创业奋进的坚强战斗堡垒。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在绿色的山峦之巅,洋口林场建起了红色的“堡垒”。
从一株种苗到成就万山“春色”
在洋口林场南方(福建)杉木良种繁育中心,整齐排列的组培瓶里,嫩绿的杉木苗生机勃勃。
2004年起,洋口林场启动杉木优良无性系组培试验。在林场党委的带领下,在一代代科研团队的接力努力下,历经上百个改进方案失败的关卡,十余年的攻关,洋口林场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杉木无性系组培快繁和扦插育苗技术体系,研制了相应技术规范,并开展产业化应用。
“国家杉木种质资源库”“首批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全国国营林场先进单位”“全国森林经营示范林场”“全国林木良种基地先进单位”“全国十佳林场”……洋口林场始终不忘初心,科研报国,获得了肯定与诸多荣誉。
从2013年起,洋口林场党组织陆续选送4名优秀科技人员对口支援新疆昌吉州,不仅加速了杉木良种的成果转化,还将“洋林精神”带到了遥远的边疆。如今,“洋林”牌种苗已在江西、广东、四川等12省区广泛种植,推广杉木良种造林约3000万亩,林木成熟时可增加森林蓄积量约1.5亿立方米,由遗传增益产生的经济价值900多亿元,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株小小的种苗,成就万山“春色”。
绿色金库,百年杉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党委始终坚守初心,描绘着绿色崛起的生态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