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国水密隔舱福船文化之乡”:古老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2021-08-03   来源:人民网

“‘水密隔舱’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对于世界的航海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细秀说。

年逾六旬的刘细秀出自福船世家,19岁便跟随父亲在福建宁德市蕉城区漳湾镇的造船厂当学徒,掌握了“水密隔舱”这门绝活。他告诉,这项技艺起码要学三年以上才能出师,船只主要用于捕鱼、运输、渔民讨小海等。

见到刘细秀时,他正带着家族的师傅一同建造福船。他说,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工序十分繁杂,施工过程中均由手工操作,每道隔板用若干木板榫接而成,隔板与船底板衔接处装置有肋骨,并使用铁钩钉勾连接。而后将船舱木板之间的缝隙经塞缝、修灰,使其密不透水后再油漆上画,才算完成造船。

“水密隔舱”是指用隔舱板将船舱分为互不相通的舱区,这一船舶结构是中国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既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又增加了远航的安全性能。其结构和舵的设置,被称为中国古代船舶建造方面的两项重大发明。

千百年来,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广泛应用于渔船、货船、战船及外交使船。早在宋代,福船便以“海舟以福建为上”而著称于世。直到18世纪后期,该技艺传到西方,“水密隔舱”成为现代船舶设计中的重要结构形式,至今仍普遍应用在现代船舶制造中。

位于三都澳之畔的漳湾镇,是“中国水密隔舱福船文化之乡”,其福船制造技艺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由刘氏先祖从闽南带艺迁居到此,刘氏后人延续至今。

宁德市蕉城区水密隔舱福船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刘登生说,造木船通常选择在材料供应方便、造船下水有港道驶出的地方,所以祖先带着这个技艺从闽南一带来到漳湾镇定居。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由漳湾刘氏家族传承了22代。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福船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加之造船辛苦、收入不高,越来越少年轻人前来学艺。“以前一年可以造几百艘,现在因铁壳船、泡沫船冲击以后,订单少了好多。”刘细秀说,如今活跃在造船一线的师傅仅剩40多位,年轻的传承人尤为稀缺。

2010年,“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由此吸引了世人的目光。2012年,宁德市蕉城区成立水密隔舱福船研究会,建成中国福船文化展示中心、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传习所等,抢救、保护和传承福船制造技艺。

这几年,刘细秀也开始设计福船模型,寻找技艺传承的新途径。他说,把过去的古船翻新过来做成样品(福船模型),以后也可以传承。

宁德市蕉城区水密隔舱福船研究会秘书长刘朝文表示,希望通过建立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文化创业基地,让现有的传承人以及热爱福船制造技艺的年轻人参与进来,孵化出一些文创作品,发扬福船文化,将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

责任编辑: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