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晴朗,阳光正好。南平市政和县铁山镇元山村村主任叶先德,每天都要趁太阳好时到村广场看看。看着房前屋后的一块块太阳能光伏板上洒满阳光,叶先德满心欢喜:“再过几天,村子这个月的光伏收益就要到账啦。太阳这么好,肯定能有一笔好收益!”
元山村是政和县的一个少数民族贫困村,交通不便,资源缺乏,使这个村的村财收入多年为零。全村不到200人的居住人口中,曾经就有6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和五保户成员。“以前村集体收入低,想为老百姓办点事非常难。”谈及过往,叶先德一脸无奈。
2018年初,省市县三级筹集资金,帮助元山村引进光伏发电项目,新建分布式光伏电站,投运后并入国家电网。之后,一排排蓝色的太阳能光伏板在村里学校、幸福院的屋顶上高高架起。
“有了这些蓝板板,就像是一座‘屋顶银行’,晒晒太阳就能把钱赚了。”叶先德算了一笔账:村集体产权的光伏总装机容量达60千瓦,一年的收益少说也有3万多元。“有了这笔收入,不仅村里贫困户的补贴有了保障,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费用也有了着落。”叶先德介绍。
光伏电站作为农村致富新模式,为贫困村带来“阳光收益”,有效破解了村集体收入“空壳”问题。从国网南平供电公司获悉,截至6月底,南平全市共有3946户分布式光伏发电用户,总发电量约4633.3226万千瓦时,年最高收益可达2703.2778万元。
实际上,光伏发电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同时还与当地产业发展、劳动就业相结合,在“光伏+”扶贫模式中走出一条新路子。
在政和县东平镇华盛绿能现代光伏农业科技示范产业园内,农户张慧正在给蔬菜大棚里的辣椒固定株形。“光伏发电真是好,解决了我们贫困户的燃眉之急,不仅让我们脱了贫,现在家里的条件是越来越好了。”张慧告诉笔者,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公公重病,全靠她夫妻两人在外打工,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在这里打工,不仅一个月有三千多元的收入,还可以边照顾老人和孩子。”
华盛绿能现代光伏农业科技示范产业园是一个集光伏发电、农业观光、农业作物于一体的创新型农业产业基地,年发电量约9000万度,建有农业大棚1500个。“光伏+农业”的生产方式,解决了附近村镇的一些剩余劳动力和贫困人口就业问题。
谈起家门口的就业机会,村民郑国辉一脸满足:“每天来大棚里帮帮忙,一个月能有4000多元的收益。放在以前,哪敢想这样的好日子!”
“‘光伏发电’给东平镇带来的,不仅只是就业问题的解决,更让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加强。”东平镇一级主任科员周传书负责光伏项目,他介绍,光伏发电所占田地按每亩600斤干谷计算,流转户每年的都有稳定的收入,最关键的是通过园区高效现代农业的示范,带动全镇农业的升级。
2020年,政和县达到脱贫退出条件,退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摘帽不摘政策,脱贫不脱帮扶。我们将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脱贫质量,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政和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必兴表示,将继续抓好产业支撑、政策激励、就业优先、社保兜底等各项工作,多措并举防止返贫致贫,真正实现稳定脱贫、发展致富。
“光伏扶贫具有一次投入、长期受益的特点,能产生最快捷、最直接的经济收益,是推动扶贫攻坚由‘一次输血’向‘长效造血’转变的有力途径。”国网南平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全市已投产集中式光伏发电站6座,总装机容量20.4370万千瓦,累计发电量8.6197亿千瓦时,光伏扶贫已经在闽北“落地开花”,既实现了民众脱贫增收,又发展了清洁新能源,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效益。(陈书忠 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