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职业经理人,就在这儿 ——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看农业人才培养的“榕树效应”
2016-09-01   作者:   来源:农民日报

  进入农业4.0时代,智能互联、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突飞猛进,我们急需通过教育培训来塑造人才“最强大脑”。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李秀平(中)与热作系科研小组成员在湛江垦区甘蔗田里探讨农技问题。刘彬摄

  编者按: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各环节越来越需要会种养、懂技术、善经营、能管理、素质高的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人才;而农业产业要提档升级,也越来越需要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近日,中国农垦教育培训联盟在北京成立,旨在用知识武装大脑,培养高素质的“新农人”队伍,打造专业化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孵化一批优秀企业家,用“最强大脑”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近日,在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中心办公室内,“中国农垦教育培训联盟副主任单位”金灿灿的牌匾静静地躺在桌上。

  “刚从北京领回来,还没来得及挂上墙。”学院继续教育中心主任彭庆环一边向介绍,一边翻动着手中的联盟成立资料。沙沙作响中,隐约可以闻到油墨的清香。

  如果只叙年庚,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有着6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国农垦教育培训联盟则年轻得多;但在农垦“三联”战略的疆场中,人才体系建设的点将台上,后者已经摇动令旗,将一副沉甸甸的人才培养担子压在了学院一班人的肩上。

  对接市场斩获培训大单

  ——超市收银姑娘下班后走进学院上课“充电”学习管理之道

  “由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和清华大学职业经理人培训中心共同牵头,研究农垦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有关事宜。”文件中的这段话,深深印在了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何伟脑海中,“这是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

  虽然目前他的大量时间还被新学期开学的诸般事务所缠绕,但“年底前提交相对完善的培训方案和大纲”的赫然节点,让他觉得,对于农业部农垦局和联盟布置的这道“家庭作业”,必须马上动笔。

  不过,在何伟心中,广东农垦改革喷涌出的汩汩活力、学院服务垦区发展的厚实积淀、经管类专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已经为刻画农垦农业职业经理人的“标准画像”提供了灵感、勾勒了线条。

  两年前,隔着车水马龙的广州粤垦路,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又多了一个新邻居。作为广东农垦多元化发展战略落下的一颗关键棋子,“佳鲜农庄”旗舰店盛大开业。由此,也吹响了广东农垦全力打造绿色优质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的冲锋号。

  由于物美价廉,加上很上档次,很快,不少学院的老师便成为了“佳鲜农庄”的铁杆粉丝。不过,让这些人没想到的是,某一天,热情的店长、漂亮的收银姑娘竟会坐在讲台之下,开始聆听他们这群顾客讲授营销和管理之道。

  “‘佳鲜农庄’广州几十家门店,73%的员工是农工商学院的毕业生,三分之二的店长是农工商学院的毕业生或培训学员。”彭庆环说,学院之所以能够拿下“佳鲜农庄”员工培训这个大单,靠的并非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利之便,而是过硬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培训经验,特别是在零售业务方面的课程积累。

  补齐经营管理人才短板

  ——“订单式”培养96位“零起点”农垦子弟成为猪场经管能手

  在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培训大楼外,“广百商学院”“广垦农产品商学院”等牌匾一块挨一块,秀出学院在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方面的结实“肌肉”。

  按照何伟的说法,除了当好“佳鲜农庄”的人才园丁,在广东农垦近年来加速推进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和全产业链条编织中,学院更是在补齐垦区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短板的层面上,练就了一身“见缝插针”“精准点穴”的好功夫。

  2011年,广垦畜牧公司建立伊始,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采取“订单式培养”方式,将96位“零起点”的农垦子弟,用3年时间锻造成猪场经营管理的行家里手,也为而今膘肥体壮的广东农垦畜牧产业打下了第一支人才催长剂。

  对于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带来的人才“及时雨”,广东农垦红江农场干部职工也是深有感触。而今,在广东农垦系统,郑俊奇已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这位学院2013届毕业生,用他的电商营销知识,为红江农场干部职工们变了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魔术”——鼠标轻轻一点,4000斤红江橙在两周之内销售一空,每斤最高售价达20元。“好味道卖出好价钱”,这句与红江橙一同走红的营销口号,不仅让郑俊奇成为师弟师妹们膜拜的偶像,更成为学院市场营销课堂上的生动案例。

  “学院设有大批经济管理类专业。”何伟说,其中市场营销、酒店管理专业分别是广东高职高专教育工商管理类和旅游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牵头成立单位,“从这个角度说,联盟将农垦职业经理人培训的探路任务交给我们,正找对了人”。

  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牵手

  ——把试验室和课堂搬到橡胶树下、甘蔗林中

  如果说实力雄厚的经管专业和硕果累累的教学培训体系,让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上上下下,对于解开“农垦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这道方程式信心满满。那么,作为农垦系统的“最强大脑”,中国农垦教育培训联盟又能为同样处于改革发展关键阶段的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增添哪些动能、树起哪些路标呢?

  “联盟成立,会有更多资源被共享,会有更多机制被创新,但给我们的最大鞭策则是,必须将手与农垦发展的实际需求握得更紧。”在何伟看来,一边是农垦系统的科教资源库,一边是面向社会的高职教育者,双重角色之下,服务垦区经济社会改革发展,是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始终不忘的初心。

  每到周末,来自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郑继昌教授,都会风雨无阻地从广州驱车200多公里,去看望他的“老朋友”——生活在阳江垦区某大型养殖场的野山猪。而往西200多公里的湛江,在密密蔗林中,会有一个瘦弱而挺拔的身影——学院热作系教授李秀平带领她的科研团队,为增产提甜试验采撷最新数据。

  生机盎然的广东农垦,吸引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越来越多的教学科研人员将试验室和课堂搬到了橡胶树下、甘蔗林中。而为了能够给面向农垦的产学研结合开辟一块“自留地”,今年4月,位于广东农垦湛江垦区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广前核心区的210亩土地,成为学院的“第三校区”。

  为鼓励更多学生扎根农垦,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已连续多年对毕业后志愿到垦区工作的学生,每人一次性奖励2000元。“湛江垦区也制定了配套政策,学院学生起点月薪可达4000元。”何伟说,为了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跟上广东农垦“走出去”步伐,学院还开设了泰语、马来语等课程,派遣学生到广垦海外橡胶基地学习,“希望联合国内农垦院校和地方院校在教育培训国际化方面迈出更大步伐”。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有一片15亩的榕树林,上万株树须根盘结,枝繁叶茂。这片榕树林是由一棵榕树在几百年间通过主干生发的气根落地扎根繁衍形成。张德江在任广东省委书记时,到江门调研感到:当地经济结构调整的做法,与榕树的生长过程有几分相似,一方面依托老树不断生发新的枝条,培育新兴产业;另一方面稳固主干的根基,做大主导产业,形成了“榕树效应”。

  在农垦改革阳光雨露的滋养之下,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一条条嫩绿的新梢正不断抽出,顽强生长,垂向大地,再扎深根。“独木成林”的壮观景象、育才兴垦的“榕树效应”,正在让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百年树人的宏伟蓝图绿意盎然,越来越多的农业职业经理人走出校门,走向田间地头。 (本报付伟)




农业科技培训呼唤“最强大脑”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关键要靠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和科技运用化水平,农民迫切需要农业科技的新技术、新知识来实现自身增收。因此,加强对人的教育培训,是补齐现代农业短板的重中之重。

  这其中,加强对农业从业者的农业科技培训,就显得更为突出。纵观今日时代,农业科技进步突飞猛进,我们急需将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到田间地头,让那些束之高阁的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的农业生产力。

  然而,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培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破解。由于农业和农民的弱势地位,农业科技培训重视不够,经费自然也无法保障,致使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只能被弱化、边缘化,而相关工作只能体现在文件上、口号上,不少农业培训网络处于“线断、网破、人散”的状态。农业科技培训主要在基层,农技培训人员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导致农技推广人才流失严重、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匮乏,人才断层现象普遍。

  此外,农业科技培训更新速度较慢,一方面难以满足农民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技培训的课题往往偏离实际,无法跟进农民现实种养需求。当然,农民群体自身文化水平偏低,仅靠农技理论培训,农民很难理解消化,甚至有些农民对这些纯粹理论的培训毫不感兴趣,农业科技推广更是难以普及。

  针对这些问题,首先要搞好顶层设计,以需求为导向,分类培训,千方百计让农业科技走出实验室,走进田间地头。由于种养大户、农村科技带头人往往在农户中有较高的威望,能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因此要加强对这类人的科技培训。

  不少农民只有在农忙时回家种田,农闲时则外出务工。因此教育培训应针对那些有困难的农户开展订单式培训,实现“培养一个,带动一片”的培训模式。此外,应探索开展以市场经济下私人化农技培训的模式,做好摸底调查工作,搞清楚农民最需要什么。结合新技术手段,开展网络问答式信息服务,快速解决种养难题。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