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废弃矿区变成“绿水青山”──龙岩连城文亨田心铁矿废弃矿区综合整治工作侧记
2021-09-16   作者:吕洪荣 吴炯悦 巫金连   来源:海峡资源报

9月初,站在龙岩市连城县文亨镇田心村山顶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绿地和标准农田。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昔日这里是个支离破碎、无人问津的废弃矿山,山峦裸露、水土流失严重。如今,通过实施清表除险、覆土修复、绿化种植、道路铺装等措施治理后,这里绿意盎然,焕发生机,成为连城县城区及周边村镇的“网红”打卡地,还带动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和群众增收。

据悉,田心铁矿矿区南北向长1800米,东西向宽700米,总面积1.26平方千米。1958年开始小规模民采,2014年停止采矿。由于长期无序露天开采,导致矿区地表植被破坏,土壤贫瘠,原自然生态系统功能丧失,加之原露天采场经雨水冲刷侵蚀,裸露地表面积近35万平方米,水土流失面积约17万平方米。汛期来临,高差110多米的高陡边坡,有随时崩塌的隐患。同时,地表径流携带大量泥沙冲进下游的农田和道路,对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为实现矿区内山清水秀,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连城县遵循“宜绿则绿、宜耕则耕、宜景则景”的原则,启动田心铁矿废弃矿山综合整治项目,对山林资源、矿山复绿以及耕地开发进行统筹安排、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

该项目总投资达1.18亿元,是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也是全国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之一,整治面积达126万平方米。项目采取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矿山土地复垦工程和辅助工程相结合的治理模式,以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土地整治与土壤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等为重点整治内容,紧紧围绕山水林田湖草各元素,充分挖掘本地生态资源优势和生态文化特色,在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同时,因地制宜设计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特色产业发展方案,实现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自2019年8月该项目实施以来,我们对最有可能发生地灾的三个采矿区,采用削坡减载、加固边坡、恢复植被等方式进行治理。”该项目负责人傅炳炘介绍道。

在高陡边坡区域,项目采用8米一级平台进行削坡减载,平缓破碎地形区域进行削填并结合平顺整理。对坡顶周边环绕设置截水沟,每级平台砌筑排水沟,坡面设置急流槽,坡面深层地下水采用软式排水管导出到平台排水沟,坡顶周边环绕设置截水沟2952米,各边坡平台设置排水沟6443米,从而构成完整的截、引、排水系统。同时,针对不同地质情况,分区域进行预应力锚索框架梁体系加固、浆砌片石骨架加固等不同形式的坡面加固。

为加固坡脚,项目根据坡面实际情况,实施毛石混凝土仰斜式护脚挡墙加固,再按不同地质情况采取不同的复绿措施,如框架梁区域采用植生袋复绿,土质坡面采用挂三维网喷播复绿,岩石质坡面采用TBS挂网喷播复绿,目前已实施边坡绿化面积18.54万平方米,平缓破碎地形并播撒草籽复绿面积6万平方米。

此外,该项目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将原矿区3个露天采矿坑改造为3个蓄水池,总蓄水量达7.6万多立方米,在汛期可起到防洪减灾的作用,而到了旱季,则可为下游农田提供灌溉用水。

在矿山土地复垦工程方面,项目利用矿区东部平缓地带,结合项目离村庄较近、交通便利、土质符合农田标准等条件,对该区域实施水田复垦,共修建排洪沟1400米,修复旧灌溉渠1200米,并新建灌溉渠2500米,埋设供水管1900米,新增水田面积145亩。新增耕地与原有农田相连,形成连片耕地区域。预计每年种植农副产品可创收17.4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如今,经过综合整治后的田心铁矿废弃矿山原矿区地灾隐患消除,裸露部分已重现绿色,生态调蓄池开始蓄水,山上各种兽、鸟、昆虫活动频繁,生态恢复初见成效。新增田块里新栽植的地瓜长势喜人,耕地上首批种植的稻穗弯下了腰。一台联合收割机正在新增耕地里来回作业,所过之处,所有稻穗尽入“囊”中。据了解,这些水稻将经过专业的化验检测,判断已达到食用安全标准。

作为该项目监督单位,连城县自然资源局成立项目组,从综合整治方案的拟订、建设单位的资质把关、施工进度督促、问题查摆,到项目的具体实施、当地百姓有关土地权属纠纷的调解,项目始终全程参与。

项目还专门建设了山水林田湖草科教馆,通过沙盘介绍、墙面展示、视频播放、现场参观等形式,展示各种生态修复技术,免费向单位、社会团体、学生及周边村民开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连城县还将继续践行生态理念,还群山以绿色,让百姓的生活更加幸福。 

责任编辑:小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