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环岛路从来不乏游客,海天一色的碧蓝背景下,气派的欧式建筑与典雅的海滨木栈道相互映衬,海滩上传来驻场歌手低沉温柔的歌声,时光静静流淌。
很难想象,这座高颜值的“海上花园”城市也曾因为海域污染问题遭到诟病。每当暴雨时节,九龙江流域涌向厦金海域的大量海漂垃圾一度成为这座海滨城市的“黑点”,不仅破坏了海域岸滩环境,也给周边居民生活造成了困扰。
海纳百川,亦纳百污。据统计,全球每年有超过800万吨的塑料流入海洋,占海洋垃圾的80%。这一趋势如果持续下去,预计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总量将超过鱼类总和。
福建是海洋大省,拥有3752公里美丽的海岸线,然而,每当潮起潮落或风雨过后,近海银滩上的漂浮垃圾都会破坏那片湛蓝。
为守护好“那一片海上绿洲和一汪湛蓝海水”,福建创新海漂垃圾治理理念、路径、模式、手段,为海漂垃圾综合治理开出了“福建药方”。
改造海水养殖,从源头上破解渔业垃圾难题
8月盛夏,一场风暴过后,宁德市福鼎市西澳村附近海域逐渐恢复了平静。台风走了,但也留下了一片狼藉。白色泡沫浮球、损毁的鱼排、破渔网以及塑料瓶不断在海面上随浪扩散,显得特别扎眼。近滩上,冲上岸的植物与岸滩的破渔网纠缠在一起,一段又一段,绵延数百米,形成一道道环形垃圾带。
“在福建宁德,每年都有数量惊人的渔业垃圾废弃在海面和近滩。养殖业、捕捞业所产生的废弃泡沫、木材、渔具等杂物,成为海漂垃圾的主要来源之一。”省生态环境厅海洋处四级调研员刘晨接受时说。“渔业垃圾在海漂垃圾中占比最高,它们被拾捡打捞上岸的难度也大,是海漂垃圾治理的难点。”
以渔业塑料垃圾为主的海漂垃圾大多难以自然降解,且会随着洋流或季风漂散,成为世界性的海漂垃圾问题。在风暴和潮水的作用下,大部分的垃圾又会重新堆积到岸上,让美丽的海滩成为无人问津的“垃圾场”。还有一些比重比海水大的塑料垃圾和渔网、渔具则会沉入海底,成为杀死海洋生物的“凶器”。
厦门大学海洋与海岸带发展研究院有关专家表示,要遏制这些悲剧的产生,就必须改善海漂垃圾的污染问题,这需要从根上治理,从污染源头上解决问题。
拥有1046公里海岸线的宁德市,是福建海域重要的天然深水良港,也是全省渔业垃圾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大黄鱼育苗和养殖等技术逐步成熟,宁德海洋渔业迅猛发展,海上养殖业和捕捞业也开始盲目扩张。”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说,由于以往的渔业养殖方式是近海域连片的“木制鱼排+泡沫浮球”养殖设施和粗放的饵料投喂,虽然产量大,但污染也大。加上一些环保意识不强的渔民,对其产生的生活垃圾的收集和管理也相对比较随意,通常采取就海抛掷或者就海排放的方式进行粗放式处理,导致宁德海域每年约有上百万个难分解、易破碎的泡沫浮球和塑料瓶罐成为海漂垃圾。
由于渔业垃圾污染问题十分突出,2017年,宁德市被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点名要求整改。通报后,政府各级部门高度重视,宁德市由此开启一场猛药去疴式的海上养殖业综合整治。
考虑到宁德市沿海有60多万人从事与海洋养殖相关的行业,必须在确保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保证海上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此,宁德市委制定颁布海水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科学划分海上禁养区、养殖区和限养区等功能区,依法关停了非环保养殖设施生产企业,开展“千人作战”“百日攻坚”,实施禁养区内养殖设施全部清退。同时,宁德市还出台了海上养殖升级改造实施方案、升级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升级改造产品市场竞争行为规范等文件70多份,引进60多家环保塑胶养殖设施生产企业,推进传统落后的“木质+白色泡沫浮球”渔排升级改造,推广可回收再利用的环保型高密度塑胶渔排,从源头削减垃圾产生量。
经过两年多的铁腕治理,宁德市实现了海洋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双赢,累计清理及升级改造渔排142.23万口、清理海漂垃圾14万吨、泡沫浮球565万个,近海海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海上养殖综合整治的“宁德探索”也因成效显著,成为全国水产养殖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典型。
人不负鱼雀,不负深蓝,鱼雀、深蓝定不负人。得益于海上养殖综合治理,宁德这片一度“伤痕累累”的海域得以休养生息,海洋生态环境逐渐变好。消失多年的中华白海豚频繁现身,复归这片蔚蓝的海域。
海上环卫,呵护海洋的“清道夫”
穿上救生衣、拿起打捞网、撑上船、拉响发动机……8月19日上午8时许,在宁德市三都澳的海面上,几艘印有“海上环卫”几个大字的船只缓缓驶来,耀眼的阳光照在海面,反射的光线伴随着海风洒在海上环卫工人的脸上。在风浪中,海上环卫工人开始一天忙碌的打捞和清运工作。与此同时,在厦门的西堤环卫码头,200吨的机械环卫船缓缓驶出,开始了一天的海漂垃圾打捞作业……除非遇到台风等极端天气,类似的海漂垃圾打捞作业,每天都会在福建大部分海域上演。
对于福建而言,“海上环卫”不是新鲜事,是海漂垃圾治理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2019年,福建率先在省级层面出台了《近岸海域海漂垃圾综合治理工作方案》,提出在沿海各地成立海漂垃圾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本地区专项治理工作,并由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制定严格的监督考核机制,建立起常态化的海上环卫机制。
为积极推动地方组建专业的海上环卫队伍,福建还专门设立了省级海漂垃圾综合治理专项补助资金,并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为载体,引导地方持续加大资金投入,组建环卫队伍。
据了解,厦门市每年投入约4000万元保障海漂垃圾治理。在充裕的资金保障下,厦门市海上环卫队伍也从成立之初的2艘船舶、7名人员发展到目前130人左右的专业化清洁作业队伍。海域保洁范围也扩大至180平方公里,基本覆盖了厦门重点近海域。
在宁德,由市城投集团负责成立专门的海上环卫机构,配备作业人员203名,船只31艘,统一负责清理打捞海漂垃圾。除了建立海上环卫机制,宁德市还建立了海上养殖区生产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制度,定点设置垃圾集中回收设施,统一将垃圾收集转运上岸。上岸后的海漂垃圾,分类进行回收资源化利用、焚烧发电、填埋等无害化处理,实现了陆海环卫无缝对接,形成了“源头减量、海上清理、堆场转运、岸上处置”的全链条海漂垃圾治理体系。
漳州市则授权漳州环境集团组建海上环卫队伍,承接全市海漂垃圾清理工作。目前,福建沿海各县市均开展了海漂垃圾专项整治行动,大部分地区初步建立了海上环卫机制。
在全省各海域、岸滩,海上环卫队伍联动起来,就像一张清洁大网,从入海口到各海域海岸线,每处都有一支海上护卫队坚守,层层拦截海漂垃圾,守护着福建海域的洁净蔚蓝。
科技助力,让海漂垃圾“智”理更有范
在厦门,每天有3个视频摄像头对准九龙江的入海口,这些摄像头不是用来拍摄沿江美景,而是用来监测漂流入海的垃圾。这些移动的摄像头能够实时采集水面影像,并利用图片识别技术识别出一定形态的垃圾,然后自动截屏记录在福建“生态云”系统,同时,AI算法也会预测这些垃圾的飘浮轨迹和最佳拦截点。第二天,大多数的垃圾将在海上环卫队的船只上结束漂泊。
这套从2017年7月开始运行、由厦门大学研发的“海漂垃圾预测系统”,让在茫茫大海进行更高效的海漂垃圾清理变为现实。目前,全省范围内已有235个近岸海域建立了海漂垃圾监测预警站点。来自监测预警站点的信息都将全部汇聚上 “生态云”平台,实现云端“一张网”调度防控。
刘晨向展示了“生态云”平台的运行机制:有海漂垃圾堆积问题的岸段经过航拍或监测摄像拍摄传来图像并上传到“生态云”后,系统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摄像头或航拍获取的岸线图像进行智能识别,分析出海漂垃圾类型、数量、位置,然后自动截图记录,形成台账。人工智能会提前进行研判,分析出漂移的轨迹及可能登陆岸滩分布,为海漂垃圾的海上拦截及岸滩清扫提供日常预报支持。同时,“生态云”平台还可将处理要求和海漂垃圾的相关信息通过短信及应用软件派发给相应的岸段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及时指导调度海上环卫队伍进行精准清理。
刘晨说,这一整套系统使原本耗时、耗力的传统治理方式向直观、高效、精准的“智慧化”治理转变,形成了“岸上管、流域拦、海面清”的全链条治理机制。
在诸多科技手段支撑下,2020年全省共清理海漂垃圾27.3万吨,第四季度全省重点岸段海漂垃圾分布密度比上年同期下降36%。老百姓身边的碧海蓝天、金色海滩增多,环境“颜值”普遍提升,“水清滩净、人海和谐”也正在逐步实现。
海漂垃圾治理,打的是一场持久战
随着海漂垃圾综合治理力度持续加大,全省海漂垃圾突出问题治理卓有成效,重点岸段海漂垃圾平均分布密度总体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厦门海漂垃圾综合治理模式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成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教科书”。宁德在产业“阵痛”后以整改为契机,创新海上养殖业综合整治及长效管控机制,系统修订和完善海域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制定出台海上养殖相关管理办法,科学治理、协同管护的实践和经验为其他省市海洋渔业可持续绿色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面对广袤的海域和复杂的海洋生态系统,福建海漂垃圾综合治理走向常态化、长效化依然任重道远。据刘晨介绍,尽管全省的海漂垃圾问题得到缓解,但仍有部分岸段问题较为突出,海上环卫队伍建设进展不平衡。除厦门市、宁德市建成初具规模且运行熟练的市级海上环卫专门机构外,多数岸段日常环卫仍延续镇村保洁的做法,专业化程度不高。此外,还有部分海域渔业养殖废旧泡沫、木板竹竿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渔业养殖垃圾源头管控仍需要加强,尤其是传统养殖设施升级改造需加快进度。
今年5月,福建省政府印发《加快建设“海上福建”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了11项重点任务,其中之一就是要“深化海洋生态综合治理”,而实施海漂垃圾综合治理工程则是这项任务中的重要一环。
根据《方案》要求,“十四五”期间,福建将以“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为统领,持续加强海漂垃圾源头管控、全力推进海上环卫队伍建设、持续强化科技支撑和智慧治理、加大“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的媒体宣传,提升公众海洋保护意识,探索建立海漂垃圾收集奖励制度,引导志愿者、社会团体和沿海群众参与海漂垃圾治理,以此引领和带动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通过打好海漂垃圾综合治理这场持久战,福建这片深蓝海域必能重现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的美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