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北岸:做强海洋渔业经济 “添彩”渔村乡村振兴
2021-09-03   作者:陈祖强 陈琛 陈强    来源:湄洲日报

伏季休渔期结束。连日来,莆田市北岸经开区各渔港码头恢复了忙碌景象,一批批新鲜的水产品陆续上岸,采购海鲜的商贩和市民们纷至沓来。

近年来,北岸经开区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精心谋划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加快实施海上养殖设施升级改造行动,落实落细渔业安全生产举措,推动渔业绿色健康高质高效发展,实现渔业多产、渔民增收、渔村添彩。

升级渔业设施 推进绿色养殖

8月31日,罗屿海域海面上,蓝黄相间的全塑胶养殖渔排、深水抗风浪网箱和筏式吊养浮球集中连片,为平静的海面增添了生趣,这是莆田市盛宏养殖技术有限公司的海上三倍体生蚝养殖实验基地。2020年12月,这批环保渔业设施全新亮相,替代了原有的海产养殖设备。

该公司主要从事鲍鱼、三倍体牡蛎、海参等水产品养殖、批发、零售、初加工及生物研究,在罗屿海域建设三倍体生蚝实验基地项目,建有10口深水抗风浪养殖网箱、500口全塑胶养殖渔排和4.15万粒筏式吊养浮球,总投资3100万元。

科技兴渔、质量兴渔。今年7月,《北岸经开区海上养殖转型升级行动方案》出台。提出,在全区集中开展海上养殖转型升级行动,到2022年底,通过全面淘汰传统养殖浮球,将全区670公顷贝藻类筏式养殖泡沫浮球升级为环保型塑胶浮球,将1万口传统养殖渔排升级为环保型塑胶养殖渔排或深水大网箱。年底前完成总任务数的40%以上。

“传统养殖设施多由泡沫、木板打造,在渔业生产运输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海漂垃圾,难以整治。”区海洋与渔业局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该区持续优化渔业产业结构,促进渔业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在全区2家渔业企业试点建设的基础上,持续加大设施渔业项目投入,全面推广水产养殖设施升级改造。同时,强化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和海漂垃圾综合治理,全面开展水产养殖入海排放口核查,统筹推进执法巡查和清理整治,推动实现渔业绿色健康发展。

形成工作合力 强化安全监管

8月底,北岸经开区海洋与渔业局、农业农村局拉网式检查水产养殖领域,集中查处生产、进口、经营和使用伪劣水产养殖用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违法行为,保障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该区加强部门联动, 形成工作合力,持续强化海洋渔业安全监管。

渔业安全生产,事关渔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社会发展稳定大局。今年以来,北岸经开区坚持渔业船舶(企业)经营者自查、行业检查、政府督查,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开展全区水产养殖用投入品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推动船东(长)和渔业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健全完善水产养殖用投入品监管机制,建立“一品一码”可追溯机制和赋码销售体系。目前,已组织开展7次渔业船舶安全大检查大督查行动,对全区82艘渔船全覆盖检查,发现隐患4条,整改4条,整改率100%。

数字化改革为渔船出海作业装上了“防护网”。为解决海上商渔船碰撞“难防”问题,区海洋与渔业局开展防范商渔船碰撞专项攻坚行动,加强与海警、海事等相关部门沟通合作,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遏制商渔船碰撞事故发生。该区要求辖区渔船严格落实GPS、AIS和北斗卫星系统等定位设备始终开启并正确使用,同时把好船员关,招聘合法持证且具有基本海上应变、求生能力的船员上岗,要求所有船员熟练掌握船用气胀式救生筏、紧急无线电示位标和搜救雷达应答器等救生设备,筑牢海上作业安全之基。

创新特色模式 助推乡村振兴

8月19日,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教授翁朝红、谢仰杰等组成的专家服务队来到北岸经开区开展水产养殖调研及现场技术指导,这是今年省科技特派员再次到该区“传经送宝”。

近年来,北岸经开区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之一,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通过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开展产业调研及技术服务活动,帮扶合作社、养殖户(企业)掌握科学技术,推广科技成果。目前,该区共有各级科技特派员27名,其中省级科技特派员6名、市级科技特派员6名、区级科技特派员15名。

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成为推动北岸经开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该区聚焦乡村振兴大局,依托生蚝、鲍鱼、对虾、牡蛎、紫菜、海带等特色产业,着力培育现代渔港经济区,引导养殖户发展附加值高的特色养殖业,大力打造紫菜、美国帘蛤等特色养殖品牌。其中,美国帘蛤出口量、出口产值均位居全省第一。

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现代种业创新,该区实施吉城海区应用环保型塑胶养殖渔排及网箱升级,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技术武装水产养殖,推动传统零散养殖向规模化设施化智能化养殖转变,激活沿海乡村振兴“大动脉”。

责任编辑: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