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加快港口开发开放 打造现代化大港
2021-10-11   作者:郑已东 蔡昊   来源:福建学习平台

在莆田市长长的海岸线上,现有东吴港区、秀屿港区、兴化港区三个港区,其中东吴港区是福建省布局规划建设的大宗散货核心港区。莆田市港口共规划布置泊位93个,已建成千吨级以上生产性泊位19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4个。目前已与世界43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个港口实现通航。

40116592796418606.jpg

摄影:蔡昊

今年1-9月,湄洲湾港莆田辖区货物吞吐量完成3677.02万吨,生产形势总体向好。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完成2337.61万吨,同比增长13.55%。

“大港大船”开启新航程

9月17日凌晨,满载40万吨巴西铁矿石的“明卓”轮在湄洲湾港东吴港区罗屿作业区9号泊位顺利完成卸货。这是罗屿港口第一艘满载全卸的40万吨级矿石船,也是我省迄今靠泊的吃水最深、载货最多的矿石船,实现了罗屿作业区疫情期间生产新突破。

“明卓”轮于9月13日下午在罗屿作业区停靠,是该作业区继5月底首靠40万吨级矿石船以来,第4次接卸的40万吨级铁矿石船。

“自本轮疫情发生以来,我们严格按照各级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要求,从严从细落实各项防疫措施,港口运营总体实现安全平稳,做到了防疫、生产两不误。”福建省罗屿港口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冬坤表示。

2015年码头主体工程基本完工,2018年成功接卸25万吨级大型铁矿石船“印地希望”号,2019年30万吨级巨型船舶“雨果”轮首靠,今年5月首次迎来40万吨级矿石船“远福海”,如今实现40万吨级船舶接卸常态化……

短短数年间,罗屿从一个小渔村蝶变为全省首个、我国第6个具备世界最大40万吨级矿石船靠泊接卸的港口。

用航拍机俯瞰罗屿露天保税堆场,如同一个超大的“彩妆盒”。这里堆满了来自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南非、俄罗斯、乌克兰和伊朗等国家的铁矿石和煤炭。这是全省最大的大宗散货露天保税堆场。

开港以来,罗屿港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大港口、大堆场、大保税、好区位”综合优势,与包括全球最大铁矿石巨头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在内的国际铁矿商成为合作伙伴;港口吞吐量逐年稳步增长,2020年达1200万吨,今年截至8月份累计吞吐量达854.36万吨,同比增加11.37%。

罗屿作业区的规模还远不止于此。依据省政府批复的《湄洲湾港总体规划(2020-2035)》,罗屿港规划建设15个5-40万吨大型干散货泊位,形成深水码头岸线4189米,陆域面积467万平方米,综合通过能力1.25亿吨。

“目前,港口9号、10号泊位已投产。8号、11号、12号泊位工程即将启动建设。项目建成后,罗屿作业区将形成‘两卸三装’的连片规模效应,成为年吞吐量5000万吨以上的区域性散货核心大港和国际混矿中心。”福建省罗屿港口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文金对港口发展充满信心。

港通八方服务新发展

“每天有4列至5列火车将港口的铁矿石运至江西、湖南等地。”看着罗屿支线上运载铁矿石缓缓驶出港区的“和谐号”火车,罗屿港口生产操作部调度科科长魏敏说道。

作为福建重点打造的大型干散货港核心作业区之一,罗屿作业区依托集铁路、公路、水水中转于一体的综合集疏运体系,源源不断地将来自全球多地的铁矿资源中转到福建、江西、湖南、长江沿线以及西南省份,甚至到日本、韩国等区域,构建起矿石、煤炭从采掘生产到终端用户的便捷供应链通道,推动大宗商品领域的企业、产业和区域间的协同发展。

濒临台湾海峡,罗屿作业区在服务两岸融合发展中有天然优势。2019年7月,罗屿作业区开启对台直航,并拓展保税矿业务,实现了东南沿海港口首次对台中转铁矿石和大陆港口首次对台的铁矿石保税业务。罗屿作业区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对台铁矿石吞吐量位居全国第一;截至今年8月,对台湾中钢项目货物累计吞吐量达439.18万吨,同比增长36.35%,正着力打造大陆对台散货物流储运基地。

东吴港区快速发展,秀屿港区也取得长足进步。

秀屿港区莆头作业区开通莆田至台湾集装箱运输航线,实现每周1航次常态化运营;积极响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今年上半年完成海上风电出运超过120台套;1-8月,LNG累计完成307.05万吨,同比增长35.19%,为迎峰度夏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提供了有力保障,省内LNG接收站还首次实现向第三方公平开放。

“莆田港口专业化泊位占比、港口运输效率显著提升,初步形成了“LNG、煤、矿、木”四个特点鲜明的主要货种运输系统,为服务沿海开放和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先导作用。”省湄洲湾港中心港航运行处处长强新星表示。

沿港口而行,以永荣科技、赛得利纤维、中锦新材料、华峰华锦、佳通轮胎为龙头的化工新材料产业,以百威雪津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产业,以上海电气为龙头的高端装备产业,以LNG燃气电厂、湄洲湾火电厂为龙头的能源产业,以及上中下游产业链完整的木材加工产业等一批批重大临港产业正因港而兴、蓬勃发展。

绿色智慧践行新理念

罗屿作业区堆场内,斗轮堆取料机正通过无人化远程操作自动控制装卸铁矿石。

“以前现场控制,每台斗轮机都需要2名操作人员,条件比较艰苦,效率还不是太高。”罗屿港口生产操作部副经理林建春介绍,去年罗屿作业区建成移动混配矿系统,只要3名工作人员就能实现3台斗轮机远程操作运行。人力投入减少,效率却提高30%以上。

引进无人化散货堆场控制系统,建成防风抑尘网、景观绿化区,配置完备的沉淀池、水循环等环保设备,推广应用绿色照明、船舶岸电、码头智能装卸、港口储能、变频控制等节能新技术、新工艺……罗屿作业区在贯彻落实“碳中和、碳达峰”中,逐步形成生产智能、管理智慧、服务柔性、保障有力、生态健康的现代港口运营新模式。

智慧赋能、绿色发展,这是莆田港口在提升竞争力、推动现代化中形成的共识。

莆田港口专业化干散货码头均已建设防风抑尘网,堆场实现喷淋全覆盖,新增泊位均同步建成岸电设施。国投煤炭码头建成自动化装车楼,引进全国首台装车楼自动牵引车,减少火车在港时间,加快煤炭周转,大幅提升国投铁路支线疏港能力;中原港务危货码头采用最新的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油气回收系统,实现高效安全生产……

莆田港口以一系列智能化、绿色化举措践行新发展理念,在推动港口提速增效、转型升级中迸发强劲动力。

“我们全力推动莆田港口积极融入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省湄洲湾港中心主任蒋少怀表示,将围绕服务莆田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和打造“东南大宗散货枢纽港、海西产业集群工业港、世界妈祖文化旅游港”目标持续发力,争取莆田港口吞吐能力“十四五”期末超过1亿吨,港口吞吐量突破1亿吨。

札记

发挥优势 以港兴城

莆田因港而生,也应依港而兴。坐拥“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天然深水良港资源,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进下,莆田已迈入“大港大船”新时代,初步形成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发展的新格局。

乘着改革开放东风,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莆田港口发展方兴未艾。应深度融入全国、全省港口规则,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切实把莆田港口的资源优势转变为城市的发展优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布局发展临港产业,以港兴产、以港兴城、港城联动,让港口在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中释放更大动能。

责任编辑: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