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红色记忆:王海萍——受命于革命危难之际
2021-10-20   来源:漳州市委史志研究室

王海萍(1904—1932),又名王朝鸾、卢哇利,海南海口人。1927年秋来到福建工作,出生入死,坚持斗争,为福建的农民武装暴动、地方红军的建立和发展、党的白区工作、党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34445073207045662.jpg

王海萍(图片来源:《闽南革命史画册》)

王海萍祖上几代都是文人,他学习勤奋,聪明志坚,1922年中学毕业后,离开海南岛前往上海,考入沪江大学。1925年五卅运动时,他立即投入革命斗争,并因此离开沪江大学,转读东华大学,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此后,王海萍参加了北伐战争。他在北伐军第十一军政治部工作,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工作干部。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王海萍离开北伐军。当年秋,他受党中央的委派从武汉来到福建,任中共闽南特委委员。12月4日至5日,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在漳州成立,他当选为省委宣传部部长、省委执行委员。在中共福建临时省委的领导下,1928年上半年平和、龙岩、上杭等地农民相继举行了武装暴动。王海萍豪情满怀、日夜操劳,为支持和领导全省各地的农民武装起义,替临时省委起草文件,发指示,向中央写报告反映情况,以取得党中央的领导。他起草的《为平和暴动告工农兵民众》《致平和工友农友书》,旗帜鲜明、语言简练、生动有力。他说,“霹雳一声,平和县的工农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起来暴动了!”,这“是全福建暴动的先声”,“这个伟大的革命事实,是福建空前的壮举,是福建工农兵平民自求解放的信号!”

1928年6月,王海萍受临时省委委派到永定,兼任闽西临时特委书记。他与张鼎丞、邓子恢等人共同组织和发动了永定暴动,领导永定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1930年2月,中共福建省第二次党代表大会在厦门召开,王海萍当选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兼军委书记。5月25日,福建省委在厦门组织武装劫狱,营救出被关押在狱中的40多位革命同志。王海萍是当时破狱委员会的一名重要成员,为厦门破狱的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0年夏,王海萍代表福建省委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筹备会。1930年底,福建省委书记罗明调到上海。1931年1月,王海萍开始代理福建省委书记。3月25日,福建省委设在厦门的秘书处、宣传部被敌人破坏。同一天,省委常委兼秘书长杨适(杨峻德)、宣传部长李国珍和秘书处干部梁惠贞(王海萍爱人)等同志被捕,先后牺牲。王海萍于当天下午五时半就向“中央转罗明”汇报了情况。他在报告中说 “一批忠实的同志如此离开了,在艰苦工作过程中不能再见他们了。明兄我哭了!”,又说“自然我绝不怕难的,不因此悲痛消极只有再接再厉的前进,为同伴们算个总账”。随后,王海萍前往上海,向党中央汇报情况。

1931年5月,中央决定暂不在白区恢复福建省委,而建立福州、厦门两个中心市委,漳泉两地党组织归厦门中心市委领导。7月,厦门中心市委成立,王海萍任书记,统一领导闽南各地革命运动。在王海萍的领导下,闽南各地的革命武装不断壮大,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他重视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出版了《群众周报》(后改为《群众报》)和《战斗》等理论刊物。《群众周报》大量报道工运、学运消息,发表社论,刊登革命歌谣,内容相当丰富;《战斗》从理论上阐述革命道理,在知识分子中有较大影响。他还重视干部训练工作,经常举办短期训练班,培养各县和基层领导干部,亲自讲授游击战术等军事课。同时,在城市发动募捐,在经济上支援苏区;又动员工人到苏区参加红军,使红军充实工人成分;派遣医生、护士到红军中去服务,为支援闽西、闽南苏区做了大量工作。

1932年4月,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以王海萍为书记的厦门中心市委积极配合红军进漳。红军进入漳州城后,王海萍受到毛泽东接见,并在漳州人民欢迎红军入漳庆祝大会上发表热情洋溢的革命演说,受到各方瞩目,也因此被国民党特务认出。5月,王海萍回到厦门后,不幸被捕,7月牺牲。

责任编辑: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