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收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察看稻穗
测产现场,收割机正在收割晚稻
双季水稻亩产3000斤高产攻关黄埔示范基地
沉甸甸的稻穗
“726.4公斤!”11月26日上午,在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新龙镇洋田村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双季稻亩产3000斤高产攻关黄埔示范基地晚稻测产现场,验收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宣布测产结果,现场欢呼声一片。
加上此前7月份早稻平均亩产783.1公斤,双季杂交稻亩产达到1509.5公斤。这个数字,意味着黄埔区成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提出双季稻亩产3000斤攻关目标后,广东省首个早稻和晚稻在同一田块(面积30亩以上)突破双季稻亩产3000斤的地区,也标志着黄埔区现代农业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2020年12月,袁隆平院士提出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双季稻区实施双季稻亩产3000斤攻关研究与示范项目。2021年2月,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黄埔区农业农村局、黄埔文化集团合作建设的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承担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双季稻亩产3000斤攻关示范任务。
“种庄稼讲究良种、良法、良田、良态‘四良’配套。良种、良法,黄埔示范基地都具备,但并不算是‘最好的良田’。”罗锡文说,广东昼夜温差小不利于农作物蛋白质和淀粉的转化,高温多雨还会带来病虫害,在这里实现双季稻亩产3000斤的突破并不容易。“特别是今年上半年缺水,导致示范基地早稻插秧时间晚了20多天,这对晚稻产量也会有影响。”罗锡文说,之所以要选在黄埔这个地方,“是袁隆平先生生前要求我们这样做的,我们想在广东这种气候条件下,实现袁老的梦想。”
“示范点水稻综合表现抽穗整齐、穗大粒多、茎秆粗壮、结实率高、杂种优势强。”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建武托起一把金灿灿的稻穗说,“可见杂交水稻在黄埔的适应性是很好的,广东其他地方也有高产潜力。”他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扩大种植面积,把黄埔成功的经验向广东乃至华南地区进行推广。
双季稻亩产3000斤高产攻关黄埔示范基地的核心示范区位于黄埔区新龙镇洋田村,面积30亩,由袁隆平院士生前亲自部署,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承建。早稻攻关品种为杂交稻“Y两优911”,晚稻攻关品种为杂交稻“湘两优900”。在种植过程中,均没有使用农药,全程采取绿色防控技术,水稻长势平衡,落色较好,真正做到高产高质。
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黄埔区水稻产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除了开展双季稻亩产3000斤高产攻关,黄埔区还建设了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隆平院士港等一系列项目。
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由袁隆平院士谋划、选址、题名,规划面积约6662亩,包含大吉沙、长洲、深井等三大片区,项目引入袁隆平、罗锡文等院士团队,联合共建隆平院士港及新型研发机构,打造华南地区高产水稻种植示范基地,将江心岛成功升级为“都市锦田”。
大吉沙片区作为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一期项目,重点打造隆平稻香园,种植1300亩高标准水田,并在岛上设立国家杂交水稻试验田,占地160亩,启动第三代杂交水稻试验种植任务。该试验田是广东省唯一纳入全国28个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示范点的项目。此前,大吉沙隆平稻香园“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产量也取得阶段性突破——在海淡水交替的情况下,平均亩产超1200斤。
一直以来,黄埔区发挥区域优势,不断推进科技兴农、科技强农,培养壮大水稻科研产业体系,推动农业产业健康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黄埔力量”。
隆平院士港搭建了技术转化和交易平台,形成农业科技项目孵化中心和农业高科技企业集聚区,打造成为农业人才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杂交水稻、智慧农机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国际交流基地,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交易中心。
同时,黄埔区还大力筹建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申报建设广州黄埔现代种业(农作物)产业园和广州黄埔现代农业装备与服务产业园。今年上半年,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华南农业大学黄埔创新研究院、湖南农业大学黄埔创新研究院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