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碳汇渔业大有可为
2021-12-03   作者:翁伯琦 罗土炎   来源:福建日报

气候变化带来的海洋变暖和酸化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是实现碳中和。全球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捕获的碳,超过一半是由海洋生物完成的。因此,应对全球变暖,推动海洋碳汇工程建设无疑是重要抓手,其中核心任务是着力发展碳汇渔业。

与传统产业、陆地固碳方式相比,以碳汇渔业为代表的生物固碳产业具有成本低、技术可行、综合效益显著等突出优势,能够有效激发中国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潜力。占全球水产总量近70%的中国水产业将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碳汇渔业将成为新时期新一轮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

我国是世界海水养殖大国,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从海水养殖方向发展碳汇渔业是促进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之一。碳汇渔业是一项涉及诸多内容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求突破:

一要明确海水养殖生物的碳汇功能。海水养殖的碳排放量远低于其他陆生动物蛋白的生产方式,但海水养殖本身具备的捕碳、储碳的独特碳汇功能如何?需要进一步完善碳计量体系。二要优化构建碳汇渔业的生产模式。近几年我国高度重视海洋在提升碳汇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从顶层设计层面对海洋碳汇发展进行部署,并发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蓝碳计划”和“全球蓝碳十年倡议”,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并构建碳汇渔业生产模式,充分发挥海洋碳汇的作用,发展海洋碳汇经济。三要深入探索海洋生态系统碳储量。要深入调查并系统研究全国海洋碳汇生态系统的分布、状况和增汇潜力,并开展海洋碳汇试点。厦门市已率先提出开展海洋碳汇交易,这将为加快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自我国提出“双碳”战略以来,国内沿海城市都在开展积极探索工作,着力强化海洋碳汇理论研究与实践示范。福建是海洋大省,要通过制订海洋生态系统碳汇发展路线图,调查研究全省海洋碳汇的分布状况,以寻求海洋增汇的路径;力求因势利导打造集海洋资源保护、渔业资源增殖、农牧化养殖、海上休闲游钓等功能于一体的“碳汇渔业区”;组织开展海洋蓝碳生态系统调查评估并实施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试点;在全省海域建设蓝色碳谷,积极探索发展海洋碳汇,推动海洋新经济先导区建设,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绿色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徐辰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