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圣彩:葡萄糖密码探索者
2021-12-08   作者:吴振湖   来源:东南网

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发布《关于公布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的公告》。尤溪乡贤、厦门大学教授林圣彩(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a6d2e763-1645-4060-8ef3-d66f6e05aba4_watermark.png

2015年,林圣彩在厦门大学实验室里做研究。

林圣彩,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1年度),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林圣彩长期从事代谢稳态调控的分子机制、原理、生物学功能的研究。他和团队揭示和阐明了细胞葡萄糖感知器并偶联调节代谢稳态关键激酶AMPK和mTORC1的原理,提出葡萄糖本身能作为信号、“物理性”地调控代谢平衡的新概念;发现脂肪吸收和利用的新途径;揭示了生长因子通过调节细胞自噬和糖脂代谢途径调控代谢稳态的机制;发现了交感神经调控机体应激产热的新机制,取得了系统性的研究成果,为了解糖脂代谢相关疾病的成因及其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理论和新策略。迄今为止发表论文110余篇,他引次数达10000余次,以通讯作者在Nature、Science、CellMetab、NatCellBiol、CellRes和MolCell等发表论文57篇。自2018年以来,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先后获得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7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2017年度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邹承鲁研究论文奖”、2017年度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十大最具影响力研究奖”和2018年度“CellMetab最佳论文”等荣誉。

“侥幸”进厦大“偶然”学生物

林圣彩1963年出生在尤溪县洋中镇后楼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由于长辈溺爱,年少时的他格外调皮,上小学经常迟到、旷课。

“一边逃课一边怕没书念,尽管我经常旷课,但整体上还是热爱读书的,应该说调皮而不鲁莽。”林圣彩回忆,不到14岁的他,初中没毕业就跟着村里的大人,参加修建洋中镇道路的民工队,劳动挣工分、领补贴,差点就错失了中考。

在堂叔的帮助下,林圣彩终于回到课堂,第二年参加中考,考上当时位于洋中镇的尤溪四中。

高中时的林圣彩,数学成绩有“短板”,所以他原本的计划只是考个普通大学。

“我数学不行,我当时也没想考高分,没想到竟考得差不多算全班最好的。”林圣彩说,高考数学居然“侥幸地”考了70分,自己得以进入厦大。

而在这之后选择专业的问题上,林圣彩表示也“很偶然”。“作为农民的孩子,我当时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生物学,只是放假回到村里,听到大学生在聊天的时候说,将来生命科学是最重要的学科,我就报了生物系,就是这么偶然。”

公费去留学辗转回厦大

进入厦门大学生物系植物专业就读后,林圣彩除了学业,特别痴迷英文小说,英语水平大幅提高。厦大考研,全年段第一名;参加出国考试,也是名列前茅,获得全公费资格。1985年,他获得吴瑞奖学金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留学,1991年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之后到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圣地亚哥分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5年,林圣彩离开美国,来到正在大力发展生物科技的新加坡,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子与细胞研究所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2001年,他就职于香港科技大学生化系,同时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身份回到母校厦门大学兼职。2003年底,出任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2006年6月他全职回国,2017年卸任院长职务。

谈及回国理由,林圣彩的回答很简单:“我是有爱国情怀的,在外面我找不到归属感。”

“1995年不敢立即回国,是因为毕竟还是外面科研条件好一些。”林圣彩坦承,1995年国内的科研条件是不敢想象的,即使2001年回国兼职时,国内的科研条件也都还像“沙漠”一般,连实验必须的制冰机都没有。

在林圣彩办公室,一直保留一面小国旗。这是他1989年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买的,跟随他漂洋过海,来到了厦门大学。他说,这面国旗承载着他强烈的爱国情感。

夫妻两院士伉俪双楷模

如今,随着林圣彩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和妻子李蓬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夫妻院士”,为中国科学界添上了一段难得的佳话。

李蓬,1965年10月出生于江西宁都,分子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长期从事脂代谢和代谢性疾病研究,主要研究脂肪细胞,乳腺细胞和肝细胞中的脂肪积累、分泌及分解的分子机制。在细胞水平上研究脂滴的形成、融合、动态变化以及与其他细胞器如内质网、线粒体的相互作用。

李蓬1987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1988年获得中美CUSBEA奖学金留学美国;1995年获得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博士学位,随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美国达拉斯西南医学中心,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1997年应聘在新加坡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任研究室主任和助理教授;2003年任香港科技大学生物系研究室主任、助理教授;2006年全职回国任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教授;2009年起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2012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5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11月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7年获得第二届叶剑英奖。

林圣彩和李蓬夫妻俩相识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携手一同在生命科学领域开展研究探索,曾共同在新加坡、香港高校科研机构工作过,2006年一起回国。

虽然林圣彩和李蓬厦门、北京两地分居,但不影响他们在做强各自事业的情况下,把一双儿女培养成才。

“孩子现在都大了,各自在念博士,一个在念医学博士,一个在念理学博士。”林圣彩说,自己和妻子不敢过多过问孩子的学业,怕他们有压力。他们只要健康快乐、勇敢地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好,因为生命是他们自己的。

“我们读书人就很遗憾,不能为家乡建设做什么贡献。”面对家乡父老,林圣彩说道,“希望家乡小孩子,顺着自己的规律读书,敢于面对压力,都能考上大学。”

文理兼修要做“大科学”

在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周绿树成林,林下许多巨石上勒“朱子角”“四个之本”等朱子文化内容十分醒目。

这是2012年,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整体搬迁到翔安校区时,林圣彩特意安排的。一方面让新院区有个清新的氛围,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去感受和学习生命科学之外的知识。

“搞科学的人如果不懂得文是做不了大科学的,就是说人文跟理科本来就不该分开,我们经常说科学与哲学从来就没有分家,文化建设是培养我们下一代科学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林圣彩说,“我觉得大科学应该发现根本性的原理的东西。为什么要懂文呢?因为文理文理,我觉得文在先。会文的人善于总结、善于抽象,善于抽象出一种原理性的东西。比如说我们在研究葡萄糖的时候,就会发现葡萄糖作为我们食物当中的第一大类的营养物,它的多与少直接控制代谢的平衡,不是通过能量,而是通过它的长相,通过它的名片,被识别。”

“我们要善于总结,善于惊诧自然界之美。”他认为一个好的理科生应该是文理兼通的,所以他十分重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

林圣彩本人也非常喜欢阅读。除了科学书籍和文献外,他最喜欢阅读的书籍是哲学、宗教史和名人传记等,他认为旅途中是最好的读书时间,所以每次出差回来,他的书架必定会添加1-2本书。他说阅读传记可以了解名人成功的规律。

科研“上瘾”探索不停息

“荣誉与责任应该都是同时的。但我不会陶醉于当选院士的荣誉中,我会继续很自如地活着、工作着。”当被问起当选院士之后,肩上的责任和使命感是否更重时,林圣彩回答。

“当选院士,我认为是人生过程的一个阶段,也是对我研究成果的认可,并不会改变我的人生,我会一如既往地努力做科研,因为科研对我来说已经‘上瘾’了。我们还要面对很多事情,包括代谢对老年痴呆症的影响、对寿命长短的机理研究,这些东西都已经在我的安排之内。因为我们做生物的、理科的,我觉得科研的寿命至少可以很活跃地做到70岁,所以至少还可以很努力地工作12年。”

代谢平衡,是林圣彩接下去的研究方向。

“我们会继续研究营养物如何被感知,感知之后,又如何调控全身的代谢平衡。我们是研究代谢平衡的,就是代谢调控。比如说营养物质怎么吸收、怎么分解、怎么排出。吸收与消化要有一个平衡。”林圣彩介绍。

“葡萄糖是最普通的东西。我们吃的大米都是葡萄糖。葡萄糖听起来很平凡。但是,我们研究发现,它的高与低会控制身体健康,甚至寿命的长短、癌症的发生都跟它有关系。在应用方面,我们也在做些药物研发,干涉糖尿病、脂肪肝,甚至癌症。”他在介绍当前研究课题时说,他们做的科学研究在这个领域,应该是世界领先的,甚至是开拓的,他将不断地去研究葡萄糖的意义。

“我认为要健康地生活,最重要的,还是保持良好的心态,天天高高兴兴地生活,吃什么都可以,吃杂一点。”关于健康生活,林圣彩如是说。( 吴振湖 文/图)

责任编辑:小慧